记游白水岩
苏轼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 ,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馀甘:即橄榄。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其源殆可以熟物 ▲ ⑵少北,有悬水百仞 ▲
⑶折处辄为潭 ▲ ⑷顾影颓然 ▲
12.选择与“循山而东”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3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学而不思则罔
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D.朝而往,暮而归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
14.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选文虽短,却将父子两人一整天的游览活动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B.选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选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江水湍急、澄澈之态尽出。
D.苏轼又被贬惠州后写了本文,含蓄表达了奇山异水也排遣不了自己内心郁闷之情。
11.(4分) ⑴使……熟(煮熟) ⑵稍微 ⑶就 ⑷ 看(回看)
12.(3分) D
13.(2分)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14.(3分) C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①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②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③,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④,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⑤又潺湲⑥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中华书局《白居易集》)
①余杭郡:杭州。②撮,聚集。③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④蠲(juān)烦析酲(chénɡ):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⑤矧(shěn):况且。⑥潺湲(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起人心情( ▲ ) (2)山树为盖( ▲ )
(3)可濯足于床下( ▲ ) (4)可胜言哉( ▲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B.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D.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
(2)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
13.文章第一段中突出体现“最余杭而甲灵隐”具体内容的语句是“ ▲ ”;第二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则是通过 ▲ 手法表现这一点的。(2分)
10.(4分)(1)使……振奋 (2)作为 (3)洗 (4)尽(每个1分)
11.(2分)C
12.(4分)(1)就杭州的山水来说,灵隐寺是最好的。(2)云从冷泉亭的亭梁间生出,泉水和冷泉亭的台阶齐平。(每句2分,其中每小句1分)
13.(2分) 撮奇得要(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侧面描写(每点1分)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②清笳③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④寒灯里,漏⑤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人名,陆游的朋友。②晓:光明。 ③笳(jiā):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乐器。④觉:醒。⑤漏:古代计时工具。
7.以下对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上片写冬天的景色,下片写报国的志向。
B.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
C.上片写白天的行踪,下片写晚上的思索。
D.上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下片写晚上的思索。
8.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词中描写作者身处冷落环境的诗句是“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B.这首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上片描绘的是实景,下片描绘的是虚景。
C.这首词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鬓虽残,心未死”表达了作者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仍在的情怀。
7.B(2分) 8.B(2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 ) (2)濯清涟而不妖 ( )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4)可爱者甚蕃 (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2.《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3分)
23.作者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1分)
20.(每小题1分,共4分)(1)却(可是,但是)(2)洗涤(3)亲近而不庄重 (4)多
21.(2分)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22.(每点1分,共3分)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23.(1分)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B.、急湍甚箭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C.好鸟相鸣 相鸣:相互鸣叫。
D.、千转不穷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9.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 俱:都。
B.、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用:使用。
C.、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 以:用来。
D.、策之不以其道 以:按照。
10.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 译文:(船)随着江流飘荡。
B.、嘤嘤成韵 译文: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C.、望峰息心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心就会想去栖息。
D.、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1.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 中少有的佳作。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C.、“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8、C 9、B 10、C 11、D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寻向所志 B. 便舍船
寻病终 屋舍俨然
C.渔人甚异之D.处处志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辍耕之垄上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林处于溪流两旁,林中各个种类的果树枝繁叶茂,地上花草鲜嫩秀美,令人神往。
B.武陵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未作好明确标识,所以之后想再回去桃花源时便找不到原来那条通往
桃花源的路。
C.桃花源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种说法有点不切合实际,因为桃花源人进入此间大约五
百多年,衣着有所改变不假,但“悉如外人”则有点夸张。
D.桃花源中人对突然出现的武陵渔人十分好奇,每家每户都请渔人到家做客,热情招待,也借
此了解桃花源外的情况,因此渔人在桃花源中停留了很长时间。
9.C(3分)(A.寻找/随即,不久。B.离开/房屋。C.以之为异。D.无意义,补足音节/动词,去,到。)
10.(1)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分。“交通” 1分,“闻” 1分。)
(2)译文:(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2分。“乃”1分,“无论” 1分。)
11.C (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其所睹,耳新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释:①公,指欧阳修。②州,滁州。③丰乐,丰乐亭。④醒心,醒心亭。⑤洒然,惊奇的样子。⑥优游而无为,宽大化民,不用刑罚。⑦夷狄,泛指边远地区的民族。
12.下面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醉翁/之意不在/酒
C.或/醉且劳矣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饮少辄醉_____(2)而乐亦无穷也_____
(3)使目新其所睹_____(4)所以然而为名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_____
(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_____
15.根据你对甲、乙两文的理解答题。(计5分,第(1)题2分,第(2)题3分)
(1)用自己的话概括“醒心亭”得名的原因。_____ (2)由“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公之作乐,吾能言之”中的两个“乐”,可以看出欧阳修是怎样的人?_____
12.B 13.(1)就(2)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可是、但是”等。(3)使……清新(4)命名。14.(I)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绿阴。(2)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吗?15.(1)游客置身亭中,看到的都是清新优美的景色,听到的都是美妙动人的声音,顿感神清气爽。(意思对即可)(2)欧阳修是一个既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又关注国事民生,期盼国泰民安的人。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执策而临之
9.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其真不知马也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徒以有先生也
D. ①执策而临之 ②学而不思则罔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1.本文采用 的写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抒发了 之情。(3分)
8.①通“饲”,喂; ②面对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9.B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
10.尚且想(让它)与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
评分意见:本题共2分。重点词语“且”、“等”翻译正确且语句通顺得2分,解释重点词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1.托物寓意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托物言志1分,思想感情2分。
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回答12—16题。(10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①去国( )怀乡 ②春和景( )明
13、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B.或王命急宣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或以钱币乞之
1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15、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 , ;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 _______。(2分)
16、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2分)
12每对1个得1分,共2分
①国都 ②日光
13、B
14、每对1句得1分,共2分, 注意关键词“观”、“微”、“归”和句式的把握。
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共事)呢?
15对1句得0.5分,共2分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16、2分,指出名句及言者各 1分,如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清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
满井游记(10分)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呷浪之鳞 ②夫不能以游堕事
③而此地适与余近 ④琴能无纪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7.选文第一段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满井早春气息?(2分)
18.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15.①代鱼 ②坏,耽误 ③正好评,恰好 ④怎么(4分,每个1分)
16.(我)才知道效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2分,两个“始”必须译到位,否则扣1分)
17.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风力、游人、鱼鸟。(2分,写到其中三个即给2分)
18.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