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 溯:
(2)虽乘奔御风 奔:
(3)绝巘多生怪柏 绝:
(4)良多趣味 良: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翻译:
14.请结合全文内容,推测一下三峡夏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主要原因。(3分)
答:
12.(2分)
(1)逆流而上 (2)奔驰的快马 (3)极(最) (4)的确(实在)
(共2分。每个词语0.5分)
13.(4分)
(1)如果不是正午、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月亮。
(2)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
(共4分。每句2分)
14.(3分)要点:
(1)山脉相连 (2)水量巨大 (3)落差巨大 (4)水道狭窄
(共3分。每个要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坐窥井邑( ) (2)遂以名楼( )
(3)返憩于此( ) (4)州城西南隅( )
1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18.文中描写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
描写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3分)
19.对这篇文章解释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 )
A.费祎登仙的传说,给全文抹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B.“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黄鹤楼的重要性的扼要概括。
C.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比。
D.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16. (1)城乡(2)命名(3)休息(4)角落(各1分,共4分)
17.(1)坐在楼上,可以远眺(优美的)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2)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3)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楼的上面)。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 (各2分,共6分)
18.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2分)坐窥井邑,俯拍云烟。(1分)
19.C(2分);
A.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B.
方家(2)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3)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4)为最善。其法:取新纩(5)中独茧缕(6),以芥子许腊缀于针腰(7),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8)。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注释:选自《梦溪笔谈》。(2)行家。(3)碗边。(4)用丝线悬挂。(5)丝绵。(6)单根的蚕丝。(7)(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
16、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4分)
①持就火炀之 ②则字平如砥
③以纸帖之 ④用讫再火令药熔
17、选出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 )(2分)
满铁范为一板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不以木为之者 则以纸帖之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18、选出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有/奇字/素无备者B.若/印数/十百千本
C.用讫/再火令/药熔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19、解释句子(4分)
①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莫可原其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B.介绍了指南针的几种使用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能得出共同的主题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①烤 ②平 ③用标签标出 ④终了
17、D 18、C
19、①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就能制成功
②无法探究它的原理
20、水浮法 碗唇旋定法 指甲旋定法 缕悬法
21、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2)其两膝相比者 比: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翻译: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翻译:
14.阅读划线语句,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刻舟者高超的雕刻技艺的。(4分)
12.(1)诎:弯曲; (2)比:紧靠 (共2分,每点1分)
13.(1)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译:那个人眼睛正注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有没有烧开的样子。 (共4分,每句2分)
14.抓住“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以及“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等神态动作的描写,还有“珠可历历数也”这一细节描写,从“面”和“点”两方面具体表现雕刻的精细,从而表现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共4分)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答:
2.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答:
14. 请概括说明“核舟”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12.(1)属:类似 (2)简:挑选。同“拣”,挑选。(2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14.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3分)
阅读《湖心亭看雪》一文,完成下列题目。(1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是金陵人,客此 / 稍稍宾客其父B.有两人铺毡对坐 / 对答如流
C.上下一白 / 而或长烟一空D.是日更定 / 更有痴似相公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8.作者写雪景,用“□□□□□□□”,从听觉上让我们感受到大雪的威严;用“□□□□”形容湖上雪花一片弥漫,从形态上描写出大雪飘扬的景象。(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
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B.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的组合,巧妙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勾勒出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
C.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D.本文在写法上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记叙了作者看雪的经过,描绘了幽清广阔的雪景,表达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情怀。
6、 3 C
7、 4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8、 4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
9、 3 B(“渲染烘托手法”应为“白描手法”)
与朱元思书(1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ƒ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横柯上蔽∕短褐穿结,不蔽风日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才美不外见
C.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D.天山共色∕色愈恭,礼愈至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8、文章中作者围绕富春江江水之“异”,从三方面对江水进行描写。他用“ , ”描写水色与水深的状态;用“ , ”描写水的透明清澈;用“ , ”描写水的势不可挡。(3分)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在文中描绘了富春江美丽的景色,是一篇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C.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
D.作者曾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了,所以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6、(3分)A
7、(3分)(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8、(3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9、(3分)D
桃花源记
陶渊明
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2分)
⑴忘 路 之远近
⑵太 守 即 遣 人 随 其 往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⑷闻之,欣然规往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3分)
⑴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1分)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2分)
13.村中人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3分)
9.⑴忘∣路之远近;⑵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每空1分)
10.⑴不要说,(更)不必说;⑵交错相通;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⑷计划,规划。(每空1分)
11.(村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2分)
12.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直属。”(1分)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分)
13.害怕外人知道后会来扰乱这里宁静祥和的生活。(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从流飘荡( ) 猛浪若奔( )
互相轩邈( ) 窥谷忘反( )
15、句子翻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写出了富春江的山水特点。山的“奇”在______,水的“异”在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7、文中划线句子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从:顺,随。 奔:飞奔的马。
轩:高,这里作动词用。 反:通“返”,返回。
15、(3分)句子翻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_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
16.(2分)水清流急 山峻峰奇_
17.(2分)作者对富春江美景的喜爱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其岸势犬牙差互/鸡犬相闻 B. 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C.以其境过清 /以中有足乐者 D. 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作者于“下见小潭”之时赞美“ ”,接着,着墨于小石潭的“石”,写这个潭底“ ”,靠近四周石岸的地方,又从潭底突出若干形态各异的石头,石上满是青树翠蔓,在微风里“ , ”。寥寥数语,写景如画。(3分)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B.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寄情山水的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C.作者从水的清、水中鱼、水之源的角度来写潭水,采用了直接描写突出水清的特点。
D.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动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6.C(3分)
7.鱼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佁然”“ 俶尔”“远”“翕忽”每词0.5分,语句通顺1分)
8.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3分,每空1分,错1字扣 0.5 分,扣完该句分值为止)
9.C(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