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

袁宏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出不/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返/造饮尽,期在必醉

C.于冰皮始解/学而习之D.麦田浅鬣寸/遂先帝以驱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构。

C.“泉而茗者,晷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6.B【就。(A.能够/获得,收获。C.时节,时候/按时,及时。D.表约数,表估计/答应)】

7.【(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重点关注:始知(才知道)、未始(未尝)、城居者(住在城里的人,城市居民)、未之知(不知道(这种景象))]】

8.【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

9.C

10.【“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不当。原文说“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

久而俱化

[宋] 洪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独无俦。因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呜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上书,以谓圣功远被,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衢(qú):指衢州。②扰:顺服。③块:孤独。④俦:伴侣。⑤禄东赞:吐蕃酋长。⑥被:遍及。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一块/独无俦B.两下不相/宾接C.宛如同巢/而生者D.今人/呼鹅为舒雁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因白鹅正同色 怡然同群

⑶雁不白知其 铸金为鹅以献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

12.文中的雁和鹅先“分背”后“俱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9.(2分)D

10.(4分)⑴想到  ⑵安适愉快的样子  ⑶是  ⑷就(每空1分)

11.(2分)(它们)像这样过了五天,渐渐互相接近。(每句1分)

12.(3分)雁和鹅是不同的鸟,但属于同类,因为生活在一起久了,所以能彼此融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0~13照。(15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争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①白:酒杯。

10.解释选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互相 (2)谷忘反

(3)上下 (4)下船

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急湍箭/人之所欲莫于生B.百叫无/以为妙

C.余饮三大白/项为之D.问姓氏/真无马邪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13.填空和简答。(5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舯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T.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1分)

(3)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10.(4分)(1)比高  (2)看到 (3)全,部(4)到,等到    每空1分。

11.(2分)A

12.(4分)(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2分,每小句1分)

   (2)潮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2分)

   “焉”1分,解释为“哪里”也算对;语义连贯1分。

13.(5分)(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2分)

    “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算对。

    (2)示例:湖山夜雪(1分)

    写成“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算对。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2分)

    每点l分。甲文写成“以动衬静”也算对。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2)四时景不同(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21世纪教育网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2.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2分)

10.明名、取名

助词;译为“的”

1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2.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昀《狼子野心》)

注:俟(sì):等待。 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以为神 ( ) ⑵技此耳 ( )

⑶再就枕,将( ) ⑷乃杀而取革 (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⑵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16.读了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收获? (3分)

17.乙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

(3分)

14.(4分)⑴把……当作  ⑵同“只”,仅仅  ⑶睡觉  ⑷代词,指狼

15.(4分)⑴略⑵渐渐长大,也非常温驯,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

16.(3分))如:(1)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3)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4)做事要持之以恒。(答到两点即可)

17.(3分)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暮冥冥(▲) (2)长烟空(▲)

(3)酒临风(▲) (4)予尝古仁人之心(▲)

16.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丛草为林(《童趣》)B.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C.悉以咨之(《出师表》) 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18.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2分)

[2a54c65cefc79f0a.jpg]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是陋室 ( ) (2)可以素琴( )

(3)陶后有闻( ) (4)宜乎矣 (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ab70475f06edddc0.jpg]

[0d7848aa2e9f2180.jpg]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至16题。(14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1分

11、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 1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上蔽( ) 窥谷忘( )

1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4、写出从视觉或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一组。2分

1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6、假如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本文介绍的山水特点,你将如何开发这地方?简要回答。3分

10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2柯,树木的枝干   反通返

13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仿佛都在争者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4视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或: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5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16略

甲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④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普:赵普,北宋太祖时宰相。②阖:关上。③薨:去世④龌龊循默:对人嫉妒刻薄。

10、给乙段文字划线部分加上三处标点。(2分)

他 日 补 缀 旧 纸 复 奏 如 初 太 祖 乃 悟 卒 用 其 人。

1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浊浪空: 春景明:

为相: 奏荐某人为某官: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13、阅读甲乙两文,范仲淹和赵普两人的形象特征有很多相同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2分)

14、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请结合乙文内容谈谈读《论语》使赵普获得了哪些益处?(2分)

10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1、冲向;和煦;等到;曾经

12不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13、心怀天下、坚持原则

14、增长学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使其性格刚毅果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0.山河的秀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赏谈的。高峰直入云霄,水流清澈见底。河的两岸山石峭壁,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碧绿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俱备。黎明雾气将要消散,可以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傍晚,夕阳将要落下,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康乐公)之后,再也没有能理解其中乐趣的人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