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莲花峰
明/徐霞客
初五日,平明①,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②。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③幽然。别澄源④,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⑤莲花峰。既陟⑥而磴绝⑦,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⑧,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注释】①平明:天亮时。②岈(xiā)然:山谷深邃的样子。③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④澄源:一个和尚。⑤跻:登,升。⑥陟(zhì):登上。⑦磴绝:石级没有了。⑧鼎峙:形容巨石凑集,直立对峙。
10.翻译加点词语。(2分)
(1) 凡再降升: (2) 叠级直上:
(3) 结茅于此者: (4) 独出诸峰上:
11.下列加点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坞幽然(形容词后缀,……样子) B.向莲花峰而趋(表递进)
C.僧取梯以度(相当于“而”,表顺承) D.盖是峰居(表原因,大概)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
译文:
(2)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译文:
1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记叙的?(2分)
14.作者突出了莲花峰的哪些特点?(3分)
15.“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写人的观景感受有什么好处?(2分)
10.(1)第二次(2)石阶(3)建造茅草房(4)各、众
11.B(表修饰,相当于“地”)
12.(1) 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2) 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
13.攀登莲花峰的经过(或作者的游踪,或地点的转换)
14.山路狭窄陡峭、景致幽深;峰顶巨石耸立、一峰孤起;山巅开阔、风景宜人。(意对即可)
15.用游人陶醉莲花峰巅,从侧面表现了山顶的景色奇丽,令人陶醉流连。
附《登莲花峰》译文
初五,天一亮,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座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别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以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坡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从它中间的的层层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正犹豫是否开门,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大概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亮光层层发射出来,让人狂叫,想要跳舞。
仰慕劲松品格之高洁。(20分)
[甲] 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②,潇洒而杜疏③。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④,涤昏秽⑤,旷神怡情,恬淡寂寥⑥。宜乎⑦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⑧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潄⑨;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⑩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⑾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⑿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⒀,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⒁,登首阳而以为清⒂也哉?
[注]①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dú):忧。⑤昏秽:__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⑾洋洋:快意的样子。⑿汩(gǔ):乱。⒀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⒁高:品行高尚。⒂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乙]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洼]①绵幂(mì):延绵覆盖。
6.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4分)
(1)方舟上人为阁其下 (2)予尝过而止之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4)柯叶自绵幂
7.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其 大 风 至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8.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9.[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
10.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2分)
11.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2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2分)
13.[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处。(2分)
14.《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6.(4分)(1)建造 (2)曾经 (3)距离 (4)树木的枝干(或树枝)
7.(2分)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错—处扣1分,扣完为止)
8.(2分)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关键字“观”、“适”、“外物”字意及语句通顺流畅各0. 5分)
9.(1分)流连忘返(错—字扣1分)
10.(2分)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11.(1分)幂、夕、碧、尺。
12.(2分)松树茂密翠绿的枝叶,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染绿了似的。其中—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13.(2分)《松风阁记》侧重写松风或松涛的声音;《南轩松)侧重写松树的茂盛或苍翠。
14.(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一字扣1分)
满井游记
袁宏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构。
C.“泉而茗者,晷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B【就。(A.能够/获得,收获。C.时节,时候/按时,及时。D.表约数,表估计/答应)】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
C
【“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不当。原文说“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 ”。】
宋代藏书
(宋)沈括
前世藏书分散数处,盖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馆、秘阁,凡四处藏书,然同在崇文院①。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这。嘉祐②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③,给吏百人,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自此私家不敢辄藏,校雠累年,仅能终昭文一馆之书而罢。
(选自《梦溪笔谈》)
①崇文院:中国宋代贮藏图书的官署。②嘉祐:1056年9月—1063年,宋仁宗赵祯第九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用此年号共八年。嘉祐八年宋英宗即位沿用。③杂雠(chóu)四馆书:指以崇文院总领的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之书相互校雠。后又以诸阁书供校雠。雠,校对文字。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盖防水火散亡也___________ (2)凡四处藏书___________
(3)唐人尚未盛为之___________ (4)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悉以黄纸为大册写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可以调素琴B.不以木为之者
C.策之不以其道D.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间官书多为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得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前代和宋代分别是怎样藏书的?(2分)
(2)是什么措施使得私人不敢私自藏书了?(2分)
8、散失、丢失 共 大规模 平 9、B
10、(1)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常常得到这些书。(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1、(1)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现在藏书分别藏于三馆、秘阁,共有四处。(2)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
文言文翻译:前代藏书,分别放在几个地方,大概是为了防止水火等灾害引起的书籍散失。现在三馆、秘阁,共有四处藏书,但都在崇文院中。其中的官府图书,大多被人盗窃,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这些书。嘉佑年间,朝廷设置了8名编校官,集中校勘4个馆中的书籍,供给100个差吏。校勘好的书籍都用黄纸装订成大册子抄录,从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校勘了好多年,也仅仅校完昭文馆中的书籍就作罢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蔽林间窥之 (2)觉无异能者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出近之 ( )
(3)驴不胜怒( ) (4)益习其声 ( )
11、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3分)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虎因喜,计之曰D.、稍出近之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3、请你分别从老虎和驴的角度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9、(1)蔽林间/窥之 (2)觉/无异能者
10、略 11、 B 12、略 13、略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
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
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D
C
D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1“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分)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
7.(1)pián (2)sù (2分)
8.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9.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10.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11.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阅读《核舟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
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
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
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
矣哉!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
(2)其两膝相比者 比: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
14.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
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
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
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
者 ④ 。
12、答案:(1)高高的 (2)靠近
13、答案: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14、答案要点: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
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满井游记
袁宏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构。
C.“泉而茗者,晷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6.B【就。(A.能够/获得,收获。C.时节,时候/按时,及时。D.表约数,表估计/答应)】
7.【(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重点关注:始知(才知道)、未始(未尝)、城居者(住在城里的人,城市居民)、未之知(不知道(这种景象))]】
8.【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
9.C
10.【“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不当。原文说“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