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B.南极潇湘/初极狭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9.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10.将文中画线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1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7.A(2分) 8.D(2分) 9.D(2分)
10.(1)这就是岳阳楼的宏伟景象。(2分)
(2)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2分)
11.A(2分)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2分)①吃②回头看
1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1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1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薄: (2)求 :
9.(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0.(2分)“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8.(2分)(1)薄:迫近 (2)求:探求
9.(4分)(1)(2分)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在水中)畅游。[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2)(2分)(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7.[(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10.(2分)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1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目熟视,辄去十余字。
14.“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3分)
12.(2分)B
13.(4分)每写完一篇文章,一定把它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除十多个字。(每句1 分,意思对即可)
14.(3分)作文,必几经删润,而后成文。
(可用自己的话表述,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一)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0.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加线句子所写的景物。(l分)
11.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0.(1分)山朗润起来了
11.(4分)描写满井明媚的早春景色;蕴含了作者欣喜愉悦的感情。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一)(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乎,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每空1分)
或异二者之为 微斯人,吾谁与归
杂然而前陈者 佳木秀而繁阴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2. 文第一段写登楼所见,第一段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3分)
13.两文都把关心人民疾苦当作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同的是《岳阳楼记》文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表达了作者
政治理想和抱负。而《醉翁亭记》文则寄情山水,将醉与乐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的政治情怀。(2分)
14.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怎样的态度?(2分)
[099c7ae338e07b27.jpg]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可以调素琴 (2)无案牍之劳形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孔子云:何陋之有?
11.选文作者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的名篇,表现作者的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的情怀。(4分)
[7d395bc9e1c831dd.jpg]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4—28题。(1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 (2)执策而临之。(3)愿子还而视之。 (4)去而顾之。
25、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策之不以其道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 臣有骏马欲卖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 臣请献一朝之贾
26、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7、理解填空。(3分)
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 的心理。
28、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2分)
24 (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5 B 26. (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27.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盲目相信权威
28. 联系“伯乐”、“马”(1),“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2)
如:好处是: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所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坏处是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千里马”,容易误导消费者
登莲花峰
明/徐霞客
初五日,平明①,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②。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③幽然。别澄源④,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⑤莲花峰。既陟⑥而磴绝⑦,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⑧,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选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注释】①平明:天亮时。②岈(xiā)然:山谷深邃的样子。③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④澄源:一个和尚。⑤跻:登,升。⑥陟(zhì):登上。⑦磴绝:石级没有了。⑧鼎峙:形容巨石凑集,直立对峙。
10.翻译加点词语。(2分)
(1) 凡再降升: (2) 叠级直上:
(3) 结茅于此者: (4) 独出诸峰上:
11.下列加点虚词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坞幽然(形容词后缀,……样子) B.向莲花峰而趋(表递进)
C.僧取梯以度(相当于“而”,表顺承) D.盖是峰居(表原因,大概)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 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
译文:
(2)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译文:
1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记叙的?(2分)
14.作者突出了莲花峰的哪些特点?(3分)
15.“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写人的观景感受有什么好处?(2分)
10.(1)第二次(2)石阶(3)建造茅草房(4)各、众
11.B(表修饰,相当于“地”)
12.(1) 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2) 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
13.攀登莲花峰的经过(或作者的游踪,或地点的转换)
14.山路狭窄陡峭、景致幽深;峰顶巨石耸立、一峰孤起;山巅开阔、风景宜人。(意对即可)
15.用游人陶醉莲花峰巅,从侧面表现了山顶的景色奇丽,令人陶醉流连。
附《登莲花峰》译文
初五,天一亮,我们从天都峰的山沟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耸然而立。下面的莲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笋对峙,一座山坞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别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边,向莲花峰前进。一路顺着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刚要走下一百步长的云梯,发现有条路可以直接通向莲花峰。但是路很陡几乎上不去,正怀疑要往下走。对面山峰的一个和尚高声喊:“这正是去莲花峰的路!”于是从石坡的侧面越过大石缝。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顶都是巨石耸立,中间空空的就像屋子。从它中间的的层层台阶径直往上,台阶尽头转进山洞,曲折诡秘,就像空中的楼阁,忘记了这是险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见到一座茅庐,坐落在石缝中。正犹豫是否开门,刚才呼喊的那个和尚到了,他法号凌虚,就是在这里建造茅庐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顶。顶上有一块石头,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来向上爬。山顶豁然开阔敞亮起来,向四周眺望碧蓝的天空,天都峰也为莲花峰俯首称臣了。大概这座山峰坐落在黄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别的山峰高,四面岩壁耸立,遇到朝阳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亮光层层发射出来,让人狂叫,想要跳舞。
仰慕劲松品格之高洁。(20分)
[甲] 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②,潇洒而杜疏③。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④,涤昏秽⑤,旷神怡情,恬淡寂寥⑥。宜乎⑦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⑧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潄⑨;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⑩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⑾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⑿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⒀,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⒁,登首阳而以为清⒂也哉?
[注]①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dú):忧。⑤昏秽:__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⑾洋洋:快意的样子。⑿汩(gǔ):乱。⒀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⒁高:品行高尚。⒂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乙]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洼]①绵幂(mì):延绵覆盖。
6.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4分)
(1)方舟上人为阁其下 (2)予尝过而止之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4)柯叶自绵幂
7.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其 大 风 至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8.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9.[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
10.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2分)
11.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2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2分)
13.[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处。(2分)
14.《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6.(4分)(1)建造 (2)曾经 (3)距离 (4)树木的枝干(或树枝)
7.(2分)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错—处扣1分,扣完为止)
8.(2分)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关键字“观”、“适”、“外物”字意及语句通顺流畅各0. 5分)
9.(1分)流连忘返(错—字扣1分)
10.(2分)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11.(1分)幂、夕、碧、尺。
12.(2分)松树茂密翠绿的枝叶,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染绿了似的。其中—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13.(2分)《松风阁记》侧重写松风或松涛的声音;《南轩松)侧重写松树的茂盛或苍翠。
14.(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一字扣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