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 醉翁之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

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9.(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10.B

11.(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甲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日刍豆数斗

1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虽有名马 常奇之B.策不以其道 致远材也

C.千里马有 故奇之D.鸣之而不能通意 此为马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15.甲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甲文提示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乙文中直接描写马“才美” “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其实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文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2分)

12、(1)通晓它的意思。 (2)吃。  (2分)

13、B (2分)

14、我所谓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2 分)

15、“致远之材也。” “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2分)

16、要善待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 (2分)

梨酒

仲宾又云:向其家有梨园,其树之大者每株收梨二车。忽一岁盛生,触处皆然,数倍常年,以此不可售,甚至用以饲猪,其贱可知。有所谓山梨者,味极佳,意颇惜之。漫用大瓮储数百枚,以缶盖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旋取食之。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至园中,忽闻酒气熏人。疑守舍者酿熟,因索之,则无有也。因启观所藏梨,则化而为水,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佳酝也,饮之辄醉。回回国葡萄酒,止用葡萄酿之,初不杂以他物。始知梨可酿,前所未闻也。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

[注释]①瓮:陶制的容器。②泥:涂抹。

15、“因启观所藏梨”中的“启”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16、仲宾赞美梨酒“真佳酿也”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梨酒酿成,实属偶然。假如再酿梨酒,请你简要介绍酿酒的步骤。(2分)

                                      

15、开或打开。

16、围绕“清澈、甜美、酒力大”或用原文“清冷可爱、湛然甘美、饮之辄醉”回答即可。

17、围绕“将山梨装入大瓮,密封瓮口,久藏”回答即可。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本文作者欧阳修是    (朝代)文学家。(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蔚然而深秀者           (2)之者谁         

12、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2分)

                                      

13、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2分)

                                       

                                       

1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3分)

                                       

                                       

                                       

10、北宋、宋代、宋朝任选其一即可。

11、(1)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茂盛的样子。(2)命名或取名。

12、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

13、围绕“滁州百姓爱戴太守,愿意跟随太守出游;太守治政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回答即可。

14、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水陆草木之/花。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解释加点的词。(2分)

① 陶后有闻 鲜: ② 清涟而不妖 濯:

至承天寺 遂: ④ 相与于庭中 步: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

1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2分)

10.(2分)D        11.(1)少(2)洗涤(3)于是(4)走(每小题0.5分)

12.(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每小题2分)

13.托物言志   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每空1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语文试题卷 第3页,共8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0、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水清冽 尤: (2)潭中鱼百许头 可:

(3)凄神骨,悄怆幽邃 寒: (4)其境过清 以:

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1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2分)

13、文章前面写了“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2分)

10、(1)格外     (2)大约    (3)使……寒冷    (4)因为    (2分)

11、(1)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分)

(2)向小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2分)

12、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幽静的特点。(2分)

13、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悲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引凄异 属: (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奔: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13.请选择合适的角度,对句子“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简要分析。(2分)

14.长江上游修建了很多水电工程,它的修建理由可以从本文中找出两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修建的理由,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2分)

11.(1)属:接连  (2)奔:飞奔的马  

12.(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了。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13. 示例:(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三峡山势高峻陡峭,水流湍急、汹涌向前、奔腾咆哮的特点。(2)运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三峡水流湍急、汹涌向前、奔腾咆哮的特点。

14. 理由1:水流急(意思正确即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2:落差大(意思正确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8.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意味(很,非常)B.或议就近饮者(寻找)

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D.各已然(熏陶)

20.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2分)

21.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18.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2分,对三处2分,两处1分,一处不得分)

19.D(2分)

20.【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2分,表达流畅,意思符合即可)

21.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⑴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⑵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0.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

窘: 犬: 洞: 变诈: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分)

2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2分)

A.恐 / 前后受 / 其敌B.屠自后 / 断其股

C.意将 / 隧入 / 以攻其后也D.禽兽之 / 变诈 / 几何哉

21.下列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中的“之”字相同的是( )(2分)

A.禽兽变诈几何哉B.复投,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久,目似瞑,意暇甚D.而两狼并驱如故

24.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狼的狡猾(任意写出两处即可)?(2分)

20.困窘,处境危急;像狗一样;打洞;作假、欺骗。 21.⑴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⑵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__对方的。   22.C      23.B   2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则素湍绿潭 素: (4)属引凄异 属

(5)故渔者歌曰 故: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和□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分)

18.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

解析:(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素:白色   (4)属:连接   (5)故:所以。

解析:(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解析:“凄”和“哀”。

解析: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

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