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选自《梁书.吕僧珍传》)

注释

①从父兄:堂兄。②既止:回故乡做官 。③常分:固定的职业。④叨越:非分占有。⑤肆:店铺。⑥督邮廨(xiè):督邮办公的屋子。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是陋室 (斯:这)

B.可以素琴(调:调整)

C.平心率下,不亲戚(私:对……偏心)

D.但当速葱肆耳(反:通“返”,返回)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从父兄子先贩葱为业

A.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可调素琴,阅金经

C.乡人咸劝徙廨益其宅

D.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14.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

B.【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

C.【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漏。

D.【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15、把“文言文阅读”文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

12.B、13.D、14.C、15.(1)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2)我享受国家厚重的恩惠,没有什么来报效朝廷。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②之阳,其占③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①②: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③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④乙卯:古代用于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⑤忭(biàn):高兴,快乐。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⑵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⑶亭以雨名,志喜也 (   ) ⑷甲子又雨 (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名之者谁?/则以名物 B.余至扶风之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

C.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 D.以为休息之所/全石以为底

13.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⑵农夫相与忭于野。

14.阅读甲乙两文后,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4分)

⑴用原文句子写出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

醉翁亭:     喜雨亭:

⑵乙文写了一件什么喜事?甲乙两文的作者共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情趣                      (2)      离开           

(3)   记                     (4)       下雨         

12、( C  )(3分)

13、翻译句子(4分)

(1)    有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

 (2)    农夫们一起在田野里欢乐。

14.(4)

(1)醉翁亭:太守自谓也。

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                            

(2)       久旱逢甘霖(天降喜雨);与民同乐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3],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游居柿录》

作品注释

 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雪子:即霰,南方称雪子。流行:远行。坎止:静止。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佁然不动(     )

③时欲登舟至沙市(     )    ④任之而已(     )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9、甲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表现了 ;

乙文“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反衬了 。 甲乙两文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甲文表现了 ,乙文表现了 。(4分)

7.①大约  ②呆呆的样子  ③想要  ④罢了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几卷书,也是很有趣的。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一个错别字扣1分)

9.潭水的清澈透明     夜的寂静     孤寂、忧伤     达观、超脱。(评分:每空1分,共4分。 )

岳阳楼记(选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词1分,共3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2)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3)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9.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6ca45b4a6603b810.jpg]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记之而∕则有国怀乡B.心乐∕若脱笼

C.如鸣佩∕四面竹树合D.其境过清∕属作文记之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8、课文描写小石潭是按照 、 、 、潭中气氛的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幽静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  (3分)A

2、 (4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  (3分)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4、  (3分)C

【甲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X kB. 1 . c o m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日刍豆数斗

1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2分)

A.虽有名马 常奇之B.策不以其道 致远材也

C.千里马有 故奇之D.鸣之而不能通意 此为马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15.甲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甲文提示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乙文中直接描写马“才美” “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其实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文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2分)

12、(1)通晓它的意思。 (2)吃。  (2分)

13、B (2分)

14、我所谓的空,不是没有马,是没有好马。(2分)

15、“致远之材也。” “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2分)

16、要善待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 (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忆童稚时 人各复延至其家

B.项为之 以弱为

C.喷以烟 清风

D.之,兴正浓 此则岳阳楼之大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时有物外趣 学而时习

B.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请从

C.为之怡称快 胡不已乎

D.丛草为林 不疾也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将“夏蚊成雷”联想成“群鹤舞空”的情景,并从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

B.文章最后一段的“捉”“鞭”“驱”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以大欺小、残忍粗暴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表现力强,“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流传至今,称为成语。

D.文章启迪我们:只要热爱自然,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2)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13.C

【解析】C中“徐”意思都是“慢慢的”;A中“余”前一个是“我”,后一个是“剩下的”;B中“强”前一个通“僵”,僵硬,后一个“强大”;D中“观”前一个是“观看”,后一个是“景观”。

14.B

【解析】A中“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 “…的样子”,后一个“那么,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后一个是“认为”。

15.B

【解析】B项表现的是主人公的纯真善良。

16.(1)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关键词“藐小”“必”)(2分)

(2)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关键词“鞭”“之”)(2分)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一猪,见邻叟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ɡ,从前。

2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里有人一猪 畜:养B.见邻既而瞋目狂吼 辄:就

C.欲买而其肉 啖:吃D.既而憬然省曰 既而:很久

21、请将文章画线句子“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22、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20、D(“既而”应为“不久”之意)

21、译文:这大概就是佛经中所说的过去的冤仇吧!人世间没有解不开的冤仇。(说明:关键词“殆”、“夙”,句意准确、通顺1分)

22、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2分)(说明:答到其中一点就给满分)

【参考译文】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比较阅读《小石潭记》与《醉翁亭记》,完成10——13题。(14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0、用“/”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2)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神寒骨

(3) 杂然而前 (4) 宴之乐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3、甲文与乙文在写法上同是 的古代记游名篇。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的特点是 ,表现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选文中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却是

的景象,侧重表达了作者 的喜悦。(4分)

、10、(1)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2)醉 翁 之 意/  不 在 酒

[2199da06ce787054.jpg]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生忧患 B.不物喜 醒能述文者

C.先天下之忧忧 时时间进 D.则忧真无马邪

7.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①增其旧制: ②朝夕阴 晖:

③南潇湘 极: ④吾谁与归:

8.翻译句子。(5分)

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分)

⑵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分)

9.读下列链接材料,说说它与选文《岳阳楼记》的题旨表现有怎样的内在联

系?(3分)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d03c9560c2f6ad10.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