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

袁宏道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

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欲出不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返/造饮尽,期在必醉

C.于冰皮始解/学而习之D.麦田浅鬣寸/遂先帝以驱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6     3   B

7     4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8     4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 (1.5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5分)

9     3   C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择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翳( )⑵念( )

11.翻译下面语句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 【甲】段写太守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叙事、更融入了 两种表达方式,表现出全文主旨。

1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请比较其在思想感情上异同。

10.⑴翳:遮盖;⑵念:考虑、想到

11. ⑴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⑵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2.抒情 议论

1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夜之中。

14.示例:相同: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情怀。不同:苏轼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1-14题。(1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图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o,责备。⑦大司马:官名。

1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A.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

B.不以千里异功若丘山

C.且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分其功

D.后有千里马 非君之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13.【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2分)

14.【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2分)

[40896ccddeb6e12a.jpg]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得分

评卷人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略无 ②虽乘御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2分)

9. ①“阙”通“缺”           ②飞奔的马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每小题1分。

10.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自”、“非”、“亭午”、“夜分”“曦“等关键词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1.烘托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答出“烘托“或”衬托“、”渲染“得1分,凄凉1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王维《终南别业》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B.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乐:以……为乐)

C.胜事自知(空:没有)D.偶然林叟(值:遇到)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D.晚/家南山/陲

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见渔人,乃大惊。

C.孔子云:“何陋之有?”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I).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12.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

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

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13.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4.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2分)

CBABC

13.(1)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14.“穷”指尽头;“起”,升起的意思。一“穷”一“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之景的变幻无穷,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在水尽云生之时的那种闲适之情,画面鲜活。

古文阅读。(11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商好与贤己者处 ④赐好说不若己者

26、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1分)( )

A.日子B.白天C.每天,一天天地D.太阳

27、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1分)

A.、无丝竹之乱耳B.、何陋之有C.、无案牍之劳形D.、吾死之后

2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9、【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1分)

30、【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和《爱莲说》的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25、(2分,每空0.5分。)

①品德高尚     ②使……劳累    ③相处,在一起    ④喜欢

26、(1分)  C

27、(1分)  B

28、(4分,每句2分。)

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②所以君子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29、(1分,各0.5分。有错即不得分。)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30、(2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1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1分。

示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要广交朋友,即使是最坏的人他身上也可能具有一点长处,我们应善于取长补短,但是在不良的环境中一定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良好本色。

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说:“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阅读下面苏轼小品文两则,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一)临皋闲题

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

(二)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⑤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⑥,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⑦,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②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 ③两税:夏秋两税。 ④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 ⑤惠州:今属广东,苏轼曾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⑥木末:树梢。 ⑦死法:死于军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胜 ___________

②虽兵阵相接 虽 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若”与“若人悟此”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若毒之乎 (《捕蛇者说》) B. 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C.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D.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谈谈你对《临皋闲题》中“闲者”一词的理解。(2分)

答:

(5)两则短文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中表达的情怀却有共同之处。请概括写出。(2分)

答:

(1)①优美,美好  ②即使(每小题1分,共2分)

(2)C(2分)

(3)因此(我)就像挂在钩上的鱼,一下子获得了解脱。(2分)

(4)“闲者”在这里指有空闲时间且拥有自由、审美心灵的的人。(2分)

(5)热爱自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追求心灵自由。(共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A.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

之心而寓之酒也

B.

所识穷乏者我与

往来而不

C.

天柱折,地维

醒能述文者

D.

美于徐公

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2.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这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0.C

    11.(6分)

    (1)它(滁州城 )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4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分)

    12.(4分) ( www. )

    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②陶后有闻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2ae7263800175cf4.jpg]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

① 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 (4)故之曰“放鹤亭”( )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欣然起 ②大道之

B.①升高而,得异境焉 ②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其国 ②今亦死,举大计亦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译文: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6、(4分)(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

7、(3分)B(远看 A.①行走 ②实行、施行、推行 C.①建造 ②产生D.①使……灭亡  ②逃跑)

8、(6分,每句各3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9、(3分)C(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