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尊君在不
④下车引之 ⑤元方入门不顾
19、翻译句子。(4分)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0、《陈太丘与友期》哪两个字表现了客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请把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4分)
18、19略 20、怒 惭 小孩都懂得讲诚信,讲礼貌,我还不如孩子,真惭愧。(4分)
阅读甲乙文段,按要求答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③矣。迨④至菡萏(hàndàn)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注】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享无穷逸致矣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太守谓谁
C.陶后鲜有闻 // 余闻之也久
D.是我于花之未开 // 问今是何世
11.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渔人甚异之
1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却不
相同:甲文是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B.甲文重在托物言志,对莲花本身的描写惜墨如金,把更多的笔墨花在莲花的品
格上;乙文则重在多角度着力写出莲花的功用。
C.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手法,凝练传神地描写了莲的形象;乙文则运用拟人、
对偶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荷花由“出水之日” 至“结实”的美景。
D.甲文由表及里、由形象到主旨,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的君子之德;乙文则主要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荷花“可目”的特点。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14.人们爱莲,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精神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种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CAB
13.(1)(2分)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大意1分,关键词 “宜”1分)
(2)(2分)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大意1分,关键词 “既”、“日”1分)
14.(2分)示例:我更看中它的精神价值。(1分)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正直,是君子的象征,所以我欣赏它。(1分)
参考译文:芙蕖从荷钱出水那一天,就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展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在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了无穷的悠闲情趣。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仿佛就要滴水下来了,花儿相继开放。等到花朵凋谢,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莲子,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耸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阅读《小石潭记》,然后完成下列各题。(11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8、解释下列加粗的词。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悄怆幽邃( )
(3)不可久居( ) (4)隶而从者( )
19.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0、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3分)
。
18(1)大约 (2)深 (3)停留(4)跟随
19、①向小石潭的西南方远远望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②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0、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后面的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②争高直指( )
③负势竞上 ( ) ④在昼犹昏( )
2.翻译句子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古人写景,往往用不同的写法,表现出相近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几组句子意境及内容大致相同的句子。
①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常有高猿长啸,属收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1.①表约数,相当于“来”或“左右” ②笔直地向上 ③凭依 ④白天2.①像鸢飞到天上的人(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②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3.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4.山之“奇”: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水之“异”: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名,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大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本文作者是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则指“处江湖之远”。
B.选文通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表明了不应追求个人快乐的道理。
C.“微斯人,吾谁与归”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D.选文通过阴晴悲喜的对比,引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
9.【参考答案】(2分,每空1分)北宋 范仲淹
【考查内容】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解析】重点在于识记作家姓名、字号及主要作品。10.【参考答案】(3分)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
【考查内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解析】常考题型,本次结合重点实词来考查。
11.【参考答案】(3分)B
【考查内容】能理解文章内容、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不是表明了不应追求个人快乐的道理,而是与后文古仁人的忧乐观,表明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悉如外人( ▲ ) ②便要还家( ▲ ) ③诣太守( ▲ ) ④寻病终(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真无马邪
B.屋舍俨然 为之怡然称快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D.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2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怎样的美好理想?(3分)
▲
17.(4分)①全都 ②通“邀”,邀请 ③到……去 ④不久
18.(3分)B
19.(3分)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重点考查“云”“率”“妻子”“绝境”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20.(3分)社会和平安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环境宁静优美,民风淳朴友好。(意近即可,每点1分,共3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龙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斗折蛇行 ②以其境过清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3.请从第②段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2分)
14.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2分)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斗折蛇行 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或像蛇那样蜿蜒 ②以其境过清 冷清,凄清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隔着竹林,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13.请从第②段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2分)
答题示例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实写鱼,虚写水。鱼在水中游动好像“无所依”,且一眼可大致看清鱼的数量,侧面烘托出潭水之清。示例二:“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在水中停留、嬉戏,一静一动,自由自在,活泼可爱。这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侧面烘托出水之清。示例三:“似与游者相乐”,正因为水清,人、鱼之间好像没有一点遮挡,才会情趣相通,人、鱼相乐,这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可谓神来之笔!(找出句子1分,可从各方面赏析,言之有理即可,1分。)
14.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你如何看待他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2分)
答题示例一: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忧乐观是不可取的(1分)。我们应该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1分)。示例二:我能够理解作者的这种忧乐观(1分)。人生遭遇挫折,加上外围环境的凄凉,难免会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人之常情(1分)。(表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三 峡(郦道元)(17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 清荣峻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11.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
1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
8.(1)真(或实在) (2)寂静 (3)连续 (4)快9. C 10. B 11.(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2.一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二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②濯清涟而不妖( )
③香远益清 ( ) ④宜乎众矣 ( )
12.翻译文言语句。(4分)
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2分)
译: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译:
13.①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 , 。”(1分)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4.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多;②洗涤;③更加;④应该。12. ①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②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14.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_
(3)斗折蛇行: ___________ (4)不可久居: 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多处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请结合所给语段选择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大约 忽然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停留
1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2.示例一:写鱼:先写“影布石上,佁然不动”的静态画面,后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活动画面,妙趣横生。
示例二:写溪流:“斗折”写的是溪身,这是静止的;“蛇行”写的是溪水,这是流动的。一动一静,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