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速读下面的文言,试联系所学认真作答10 -- 14题。(14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0. 文学常识:【甲】文作者是 ,【乙】文作者是 。(2分)

11. 解释词语:请准确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御风,不以疾也。 ①

12. 翻译句子: 试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的翻译:

13. 内容理解:再读文言,请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

我的抄写:

14. 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4分)

我的理解:

10、(共2分,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答案示例:① 郦道元    ② 李白

11、(共4分,每题2分)答案示例:① 即使 ② 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词类活用)

12、(共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有误酌情减分。)答案举例:略

13、(共 2分,有错即不得分)答案示例:《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4、(共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答案参考:《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

(链接:)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一般为: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选文一般短小精悍。

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一般为: ①文学常识(作家作品)②名句默写(名句美句关键句)③解释词语(通假多义异义活用等关键实词及重要虚词)④翻译文句(名句美句关键句)⑤内容理解(人物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分析)⑥主旨理解⑦文体发散

                                                                           

【甲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文】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 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扶病:抱病,带病。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连月不 ( ) ②锦游泳 ( )

③或异二者之( ) ④士大夫敢往别(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14.甲文中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3分)

15.读文品人。(5分)

①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甲文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②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3分)

12.放晴 鱼儿  心理活动  没有人

13.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质独自带病在京城(国都)门外为他(范仲淹)饯行(设宴送别)。

14. 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并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15.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②示例: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范仲淹遭贬谪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对范仲淹避之惟恐不及时,王质却抱病为其送行。党别人问起时,他却以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多)B.牡丹之爱,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长枝)D.亭亭净(种植)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不复出

B.菊之爱,陶后有闻 芳草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乱耳

D.濯清涟不妖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10.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

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8、D  9、C  10、 D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6、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2分)

(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醉翁之不在酒 (2)杂然而前

(3)颓然乎其间者 (4)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往(选文)

A.、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选文)

醉能同乐(选文)

B.、其

亲旧知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选文)

者谁(选文)

C.、之

四时景不同(选文)

太守与客来饮此(选文)

D.、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生者(《鱼我所欲也》)

2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子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相应问题。(3分)

【链接材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作者在当时均是被贬之人,却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乐”,试比较两人之“乐”的相同点。

 16、(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分)

  17、(1)情趣  (2)摆放  (3)醉醺醺的样子   (4)以……为乐  (各1分,共4分)

  1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分)

  (2)为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2分)

  19、B(3分)   20、C(3分)

  21、都是与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受个人得失的影响。(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2) 不不枝.

(3) 陶后有闻. (4) 乎众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翻译: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

1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水陆草木之花.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D.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4.在文中找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互相照应的句子.(2分)

答: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之!与(1) 一句相照应; “莲, 花之君子者也”与(2) 一句相照应.

15.《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称莲是“花之君子”,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是什么样的人? (3分)

答: .

 11. (4分) (1) 多  (2) 生(长)枝蔓  (3)少/很少  (4) 应当

12. (4分) (1)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3.  (2分)  答:B

14.  (2分)  (1)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  (3分)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是具有洁身自好清高不凡不慕富贵等高尚情操的人.(意合均可)

爱莲说(6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 解释加点的字(2分)

(1)不蔓不 (2)陶后有闻

2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长枝桠    少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君子”我觉得应该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像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为真君子。

幼时记趣(15分)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项为之 (2)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3)捉虾蟆,数十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6、本文记述了几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话一一概括。(每件不超过5个字)(3分)

17、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14、(3分)通“僵”,僵硬  被  鞭打  

15、(4分)看到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16、(3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17、(3+2=5分)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像。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2)处赴志之 志: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4.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 ,最后写 。(2分)

1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3分)

答:

            (1)妻子和儿女  (2)作标记(或:做标记)13.(1)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14. 他去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  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情况(意思对即可) 15. 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1)欣然起行( ) (2)无与乐者( )

(3)至承天寺( ) (4)相与步于中庭( )

2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2、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2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2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20、(1)高兴的样子(2)想到(3)于是(4)一起,共同

21、(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那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两个闲人罢了。

22、B       2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2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及 ②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③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④得而取之矣。

补充注释:①翠鸟:翡翠鸟。 ②及:等到 ③益:更加 ④ 遂:于是,就。

2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翠鸟先高作巢以避

22.“翠鸟移巢”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 “翠鸟移巢”的结果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2分)

21、略

22、爱子,恐坠。(1分)    自己和孩子都被人所捉住(2分) 

 道理:不要溺爱孩子(爱子应该有度,否则害己害子)。(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