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0.解释加点词。(4分,每空1分)
①自既望至十八日为最盛。( ) ②方其远出海门 ( )
③仅如银线( ) ④吞天沃日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空2分)
①玉城雪岭际天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描写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的。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写潮,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入下面的横线。(6分,每空1分)
(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农历每月十六日 ②当……时 ③几乎,将近 ④用水淋洗
11.①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②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12.远、近 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爱莲说 周敦颐(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A.、可爱者甚番( ▲ ) B.、亭亭净植 ( ▲ )
C.不蔓不枝 ( ▲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4分)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
▲
19.周敦颐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 的生活态度;刘禹锡借“陋室”表达 ▲ 情趣。(2分)
20.文中以莲为歌颂对象,并多次用菊和牡丹就来衬托。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分)
17、(4分)(1) 番:多 (2)植: 立
(3) 蔓:生枝蔓 (4)而:但是,却,然而 (每题1分)
18 、(4分)(1)(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评分:每题2分,如:濯;洗涤,而:却,但,妖:妖艳 )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评分:每小题2分,如:濯;洗涤,而:却,但,鲜:少,予:我 。没有翻译适当扣分)
19、(2分)“莲”表现了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莲”与“陋室”各分。)
20、(2分) 文中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种种美德,以孤傲清高的赏菊者和追逐名利的牡丹者衬托爱莲的作者。通过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或通过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给2分)
读《满井游记》完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东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9、解释下列字词。(4分)
膏: 靧:
罍: 堕事: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麦田浅鬣寸许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21、第二自然段写郊外景色,先用“ ”总写一笔(用原文填空),然后依次分写水、山、 、 、
、 ,条理十分清晰。(3分)
22、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1分)
19、20略
2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柳、麦、游人、鸟鱼
22、喜悦、庆幸
阅读《满井游记》(节选),完成1——6题。(18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膏微润( ) ②波色乍明( ) ③柔梢披风(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
②描写树、麦: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
④揭示主旨: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
③麦田浅鬣寸许。(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膏微润( 肥沃 ) ②波色乍明( 始、初 ) ③柔梢披风( 散开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喝酒唱歌的,穿着鲜艳服装骑着毛驴的,也时时可见。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美好的景物和欣赏的人们。(早春的景色和游人的活动)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描写树、麦: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若脱笼之鹄。
④揭示主旨: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比喻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对偶)
③麦田浅鬣寸许。( 比喻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题》(16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户( ) ②念无与乐者(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的角度是
。(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1分)
A.失眠难耐B.心绪无聊C.偕友赏月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户( 门 ) ②念无与乐者( 想到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 罢了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色 。(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的角度是 侧面描写 。(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C)(1分)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B )(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21分)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 ) ②参差披拂( ) ③佁然不动( )
④俶尔远逝( ) ⑤往来翕忽( )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③隶而从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2分)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C.以其境过清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 、 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
”。(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 huánɡ ) ②参差披拂( cēn cī )
③佁然不动( yǐ ) ④俶尔远逝( chù ) ⑤往来翕忽( x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概,大约 ) ②犬牙差互( 互相交错 )③隶而从者( 随从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C )(2分)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小溪源流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心乐之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 ”。(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止有剩骨 ( ) 并驱如故 ( )顾野有麦场( )一狼洞其中 ( )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屠乃奔倚其下 ( )
②以 以刀劈狼首 ( ) 投以骨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可以为师矣 ( )
③之 复投之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久之,目似瞑…… ( ) 又数刀毙之 ( )
4.《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5、“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1分)
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 l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2 )其一犬坐于前
7、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3分)
8、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3分)
9、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4分)
1. 同“止”;原来的样子;转头看,看见;打洞。
2. 狼也算是够狡猾的了,但是顷刻间双双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 ①指代狼;代积薪。②用。把。如。凭借。③代狼。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调节音节,无实义。代狼。4.参考: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8.( l )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 2 )其中一条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9.作者由“狼”写到“禽兽”,是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更深广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10.略 11.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文后问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二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月去)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梵天寺木塔》选自 ,作者 , 代科学家、政治家。
2.解释带点的词。
患其塔动( )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
人皆伏其精练( )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钱帅登之 (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
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 。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答:
1.《梦溪笔谈》,沈括,(北)宋。
2.担心;铺排;赠给;因为;同“服”,佩服。
3.塔;匠师;喻皓;指固塔这件事。
4.在;拿;只。
5.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6.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阅读《以虫治虫》回答文后问题。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
2.解释加点字。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悉为两段( ) 旬日子方皆尽( )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两项是( )( )。
A.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B.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
C.以钳搏 以瓦布之
D.问塔动之因 其虫旧曾有之
E.旬日子方皆尽 人皆伏其精练
4.翻译: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 ”说明为数众多,用“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 ”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1.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 嘴;年成;都,全;十天。
3. C、E。
4.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 方、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
阅读《三峡》,完成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略无阙处 ( )夏水襄陵 ( )良多趣味 ( )
属引凄异 ( ) 沿溯阻绝( ) 飞漱其间( )
晴初霜旦 ( )
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⑵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
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6.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同“缺”; 涨; 实在; 连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
2、⑴从、由;如果⑵长时间地;长度大
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山石林木的倒影。⑶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4、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5、清荣峻茂
6.文章布局匠心独运。作者描写的是三峡四季的山水景物,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顺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7.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
9.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