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8—11题。(13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心之 ___________ (2)然不动 _________

(3)西折纤秀长曲 ___________ (4)则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___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___

10.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修辞)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又有什么不同点?(3分)

___

11.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必须是本学期学习的)。(2分)

___

8.(1)以……为乐(2)愣住,呆呆地(3)向西,往西(4)因为

9.(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

(2)行走了三四里路,就是(到了)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

10.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1分);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

11.杜甫。(1分)《春望》、《望岳》中的诗句即可(1分)

桃花源记(15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溪行 ( ) (2)芳草鲜美( )

(3)阡陌交通( ) (4)欣然往( )

(5)后遂无问者( )

15.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初极狭,才通人”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未果”的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沿着(2)鲜艳美丽(3)交错相通(4)计划(5)渡口

15、(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6、突出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为下文“复寻未果”“遂迷”作铺垫。 (一点2分)

17、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2分)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1分)

三 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空0.5分,共2分)

(1)春冬时( ) (2)哀转久( )

(3)夏水陵( ) (4)王命急宣( )

10、用原文填空(本小题共3分)

(1)文中与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意思相应的句子是: (2分)

(2)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 。(1分)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水流速度之快。

C.、选文的第四段描写了春季三峡的凄清悲凉。

D.、文字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9、(2分)之---的  绝----消失(断绝)    襄----冲上(漫上、涨上)     或----有时

   10、(2分)(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分)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2分) C     

   12、(4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事不能见到(看见)太阳或月亮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速。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见月(xī)B.素绿潭(tuān)

C.其岸势犬牙互(chā)D.然不动(yǐ)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 略无处     ②多趣味   

俶尔远逝 ④其境过清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衬托潭水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4分)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11、C    12、①通“缺”断缺②很,确实③忽然④因为

13、(意思正确即可)①(2分)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14、(1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分)清澈  (2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出现“斗折蛇行”一句即可得2分)。

15、凄清寂静(幽深冷寂)   凄苦孤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4分)

一日过郡学①,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三向皆水也。杠②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③。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节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

注:①郡学:即苏州府学官。②杠(gāng):小桥。③亏蔽,遮掩。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1)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⑴我在繁杂的花草和修长的竹子之间找到了一条小路。

⑵前面有竹子,后面有水,水的北面又是竹子,没有穷尽。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嵫,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②如鸣佩环,心之( ▲ )

③斗折蛇行 ( ▲ ) ④乃记之而 ( ▲ )

7.文章是怎样描写小石潭水的清澈的?(2分)

8.既然是“心乐之”,又为什么“不可久居”? (2分)

6、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蛇行: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曲折。  去:离开。

7、作者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潭水的清澈。直接描写如:水尤清冽,间接描写如:通过石、鱼、影、日光等来衬托水的清澈。

8、“心乐之”是因为小石潭潭水清冽,水声悦耳,周围景致优美,只是小石潭清冷寂寥的环境不久便更强烈地触发和强化了作者因政治失意,遭受贬谪而带来的凄凉悲怆的心情,所以,倍觉凄凉的他觉得清冷的小石潭“不可久居”,也不愿久居。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①病:困苦。 ②忮(zhì):嫉妒。 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

(1)我至子( ) (2)不乐人焉( ) (3)燕不而去(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2分)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3分)

 [参考答案]  

  1、(1)处所(2)依附,依靠(3)知道,明白  

  2、B  

  3、示例一: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  

  示例二: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4分)

(1)沧州南一寺河干 临:_____________ (2)二石兽沉焉 并:_____________

(3)不可得 竟:_____________ (4)转转不 已:_____________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 ②沿河求,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 ④果得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阅十岁,僧募金重修 B.尔辈不能究物理 C.是非木柿 D.可据理臆断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为什么“讲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河老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临:靠近。       并:一起。       竟:终于,到底。       已:停止。

13.(2分)C

14.(2分)D
15.(4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离开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情况很多,能根据这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6.(4分)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 纪昀 12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4.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 数小舟,曳铁钯( )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④ 沿河求之,不亦乎?( )

1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 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

1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4.经过 划船 按照 通“癫”,疯狂

15.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快速上涨的大水冲走了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道理的人和事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据某一个道理进行主观判断呢?

16.“讲学家”没有实践经验,只是想当然作主观臆断。而“老河兵”全面分析问题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正确。

17.要具体,全面考虑问题,不要想当然办事。(没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便还家 ②芳草鲜美

无论魏晋 ④寻向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3.写出出自这篇文章的两个成语: 。(2分)

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既美丽又充满神秘,请以“桃源美,美在……”为开头写几句赏析性的话。(3分)

5.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现在的你怎样看待这个社会?(3分)

  1、要:通“邀”,邀请    鲜美:鲜艳美丽   无论:更不必说  志:做的标记

  2、(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尽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老人小孩都生活的安闲快乐。

  3、世外桃源、怡然自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两个即可

4、参考示例: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垠的土地。桃花源美,美在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桃花源美,美在静谧祥和的气氛,淳朴的民风。

5、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在当时看这只是作者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对__现实的批判,他带有原始的共耕痕迹,表现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一个空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