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石潭记》片段和《浣花溪记》片段,完成12-14题。(共1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的词语。(4’)
①水尤清洌( )②佁然不动( )③西折纤秀长曲( )④尽溪,平坦如荠( )
13、翻译下列句子。(6’)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14、甲、乙两文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点?在写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3’)
12. (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
13.(3)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14.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阅读《三峡》与《答谢中书书》,完成文后14-- 17题。(1 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芨.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三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乌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5分)
(1)虽乘奔御风( ) (2)哀转久绝( ) (3)四时俱备(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5)至于夏水襄陵( )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____
16.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
句子。(2分)
17.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分)
14.(5分)(1)飞奔的马(2)消失(3)都(4)参与,这里指欣赏(5)漫上(每词1分)
15. (4分)(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意思对即可)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17.(4分)《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2分,意思对即可)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2分,意思对即可)
三 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空0.5分,共2分)
(1)春冬之时( ) (2)哀转久绝 ( )
(3)夏水襄陵( ) (4)或王命急宣( )
10、用原文填空(本小题共3分)
(1)文中与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意思相应的句子是: (2分)
(2)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 , 。(1分)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水流速度之快。
C.、选文的第四段描写了春季三峡的凄清悲凉。
D.、文字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9、(2分)之---的 绝----消失(断绝) 襄----冲上(漫上、涨上) 或----有时
10、(2分)(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分)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2分) C
12、(4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事不能见到(看见)太阳或月亮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速。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略无阙( ▲ )处 ②虽( ▲ ) 乘奔御风
③良( ▲ )多趣味 ④属( ▲ )引凄异
7.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三峡春冬美景时采用的写法。(2分)
▲
8.请从甲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三峡秋天景物特点的四个字。(2分)
▲
9.阅读乙文,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4分)
(乙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③,四顾无纤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指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④翳,遮盖,这里指云。
① ▲
② ▲
6、①同“缺”,空缺 ②即使 ③的确,实在 ④连续(4分)
7、如“素湍”“回清”是动, “绿潭”“倒影”是静,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绝巘多生怪柏” 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作者注意到了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去写。(例句、写法各1分,答任何一点即可。)
8、寒肃凄哀(2分,答对2点得1分)
9、①然而(或“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关键字“然”、“悉”每字1分)
②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的云雾(云彩)。(关键字“是”、“顾”每字1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14.解释加点词。(2分)
①余挐一小舟 ②客此
15.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16.在文中 ,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1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①通“桡”(携,带.拿) 客居,寓居
15 (2分)B 16.(2分)C
17(3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 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2.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选择某个季节去三峡游玩,你将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文段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分)①“阙”通“缺” ②飞奔的马
11.(2分)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2(3分)烘托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13 (3分)“春冬之时”。文中以“湍”喻动,以“素”形容“湍”,使湍急的水流给人一种如白练一般明净轻快的感觉;以“潭”喻静,以“绿”形容潭,使碧绿的潭水给人一种如同翡翠般深沉宁静的感觉,色彩丰富,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写夏水,突出了夏水的凶猛、迅疾。(言之有理即可)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夏水襄陵( ) (2)虽乘奔御风( )
(3)沿溯阻绝( ) (4)属引凄异( )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12.假设三峡旅游管理部门请你帮忙为三峡设计并命名一些新景点,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仿照示例,为三峡设计一处景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景色。(2分)
示例:名称“一线天”景点。 命名依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景点名称: 命名依据:
我的描绘:
9—10见教科书和教师用书。
11.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示例:(1)“一线天”线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白帝古道漂流——“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望猿坡——“有时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春韵谷——“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描写符合要求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1-13题。(共8分)
【选段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段二】
薛谭①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旨,于一日遂辞归。秦青乃饯于郊衢,抚节②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薛谭、苏青:传说中的两位歌唱家。 ②节:古代乐器名,用竹编成,形状像箕,上合下开,可拍打成声,调整音乐的节奏。
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2分)
A.余挐一小舟 B.渔人甚异之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薛谭乃谢求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⑵秦青乃饯于郊衢
译文:
13.两选段皆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对西湖奇景,或对歌唱家的歌声进行了描绘。请选择其中一选段,予以简要分析。(4分)
答:
11.答案:B
评分:2分。
12.答案: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痴的人呢!(后半句译成“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也可) ⑵秦青于是在城郊大道旁为他饯行。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似”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句序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饯”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句序对即可。
13.答案示例:
示例一:在选段一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用清幽淡雅的笔调,将西湖的景色与天、云,与周围的山、雪、亭、人等融合在一起,正面描写出了其唯美壮阔的特点,显示了作者对物、人、天地关系的理解;在这之前,作者冒雪黑夜前往西湖赏景,后偶遇两位金陵人一起同赏美景,若逢知己般快乐,这是对西湖景色之美的侧面烘托。两相结合,让人对西湖雪景充满了向往。
示例二:选段二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用听觉和视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正面描绘了秦青高亢且满含情感的歌声及其强大的感染力。其后,再用开始自以为是而后“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的薛谭言行侧面表现了歌唱家秦青歌艺之高超。正侧结合,更加突出秦青歌艺。
评分:共4分。其中,从文中找到正面、侧面描写的句子2分,结合文句予以分析2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虽乘奔御风 虽: 。
②其间千二百里 其: 。
③是日更定 是: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 。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14.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处的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每个1分,共4分)
12. 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分)
②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分)
13. A(隐天蔽日侧面表现山之高峻)(2分)
14.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