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辨析词义:(4分)

(1)巘多生怪柏 (2)飞漱

(3) 非亭午夜分 (4) 属引凄异

1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4分)

12.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3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__________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13、引用渔歌的作用?

9.(1)极;消失    (2)他们;这   (3)如果;在  (4) 数词;多次

10.(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11.深秋时节的景象   忧郁的色彩

    12. 一、二、四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三峡(15分)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解释加点的字词。(3分)

①略无处( ) ② 夏水陵 ( )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6.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4分)

17.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4分)

三峡(15分)

14.①通“缺”,中断  ② 上 ③快  

15. ①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怪异。

16.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17.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下白/则舸无迹B.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C.天与云与山水/未复有能其奇者D.湖中人鸟声俱/哀转久

7.翻译下列句子。(2分)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用原文填空。(2分)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作者不惧寒冷“□□□□□□□”,然后被眼前“□□□□,□□□□□□□,□□□□”的雪景所迷住,接着湖心亭的巧遇更让作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9.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B.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

C. 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6.(3分)D(A.全/数词,一 B.独自/老而无子的人C.跟、和/参与。这里指欣赏  D.动词,消失)

7.(2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8.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大喜(2分)

9.(3分)C (“被迫”是对“强”的误解,文中也没有赶紧离去之意)

三 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辨析词义:(4分)

巘多生怪柏 飞漱

(1)绝 (2)其

哀转久 间千二百里

非亭午夜分 巴东峡巫峡长

(3)自 (4)三

三峡七百里中 猿鸣声泪沾裳

1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4分)

12.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3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__________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9.(1)极;消失    (2)他们;这   (3)如果;在  (4) 数词;多次

10.(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11.深秋时节的景象   忧郁的色彩

    12. 一、二、四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潭中鱼百许头 可:

(2)犬牙差互 差互:

(3)其境过清 以:

(4)波澜不 惊:

(5)斯人 微: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

17.【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写到了水,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3分)

18.【甲】【乙】两文都写了悲与喜,联系全文,请对两文作者的悲喜忧乐之情作出比较。(3分)

15.(1)大约  (2)交互错杂,参差不齐  (3)因为  (4)起,动  (5)没有(各1分)

16.(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2分)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与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

17.【甲】文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乙】文直接描写春日洞庭湖水的平静、宽广。(3分)

18.【甲】文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景色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乙】文表达了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3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略无处 ( ) (2)重岩叠 ( )

(3)至于夏水陵 ( ) (4)虽乘御风 ( )

11.从内容或写法角度为文章第一段作评注。(2分)

12.请把能够体现三峡夏季水流特点的两组句子抄写在下面,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13.阅读《早发白帝城》,说说这首诗和《三峡》借猿的叫声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分)

9.《水经注》  郦道元

10.(1)通“缺”,空缺(2)直立像屏障的山峰(3)漫上丘陵 (4)飞奔的马

11.写出了山之高峻,为下文写水之湍急,进而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图画作铺垫。(或:骈散结合,巧用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山之高峻。)

12.(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乘奔御风”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峡夏季水势之急。(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13.围绕“轻松愉悦”和“凄凉悲哀”来谈即可。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本文作者是 ,是 代文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死于槽枥之间 ( )(2)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3)食之不能尽其( ) (4)执策而之( )

11. 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明了千里马与伯乐的什么关系?(2分)

12.不懂得千里马的习性,不会驱使,不会喂养,更不懂得千里马的语言。反过来,还对着受尽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文章写到这里,用“其真不知马也”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2分)

13.杰出的人才不被当权者了解和任用,是封建社会的痼疾,这个问题并不新鲜,但《马说》贵在“老问题新角度”。“人才的发现”与“人才本身”相比,你认为那一个更重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想法(3分)

9.韩愈, 唐 

10.(1)两马并驾(2)等同、一样(3)通“才”、才能(4)面对

11.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12.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庸人误才。对食马者愚昧、无知表示愤恨;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13.认为哪一个重要都可以,主义强调的重点,自圆其说即可。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本文作者欧阳修,字 ,是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3)山肴野 ( ) (4)树林阴( )

11.在第三段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幅?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你的看法。(2分)

12.文章通篇作者都以“太守”代称自己,直到最后一句揭示谜底,也依然是第三人称。说一说这样行文的妙处。(2分)

13.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特别是“醉翁”这一意味深长的形象魅力独具。作为青年人,今天我们最应向“醉翁”学习的情操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3分)

9.永叔     北宋

10.(1)草木茂盛的样子     (2)像鸟展翅的样子     (3)菜蔬     (4)遮蔽

11.示例:第一幅最为生动传神,负者放歌、行者小憩,前呼后应、老少偕行,以点带面,把百姓各得其乐、倾城出游的美妙图景展现出来。

12.自始至终,以“醉翁”代称,似乎讲述旁人故事,结尾言明真相,让读者豁然开朗,使文章有回环曲折、引人入胜之妙。第三人称显得冷静客观,置身事外,更能真切表达醉翁之意。

13.“醉翁”虽有仕途坎坷,但能忘怀个人得失,寄情山水,勤政爱民,其坦荡旷达的气度和兼济天下的胸怀值得我们学习。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本文作者 朝文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欣然起行( ) (2)无与为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但少闲人 ( )

11.抄写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做简要赏析。 (2分)

1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选文结尾“闲人”的含义。(2分)

13.“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3分)

9.苏轼  北宋

10.(1)愉快的样子。(2)考虑,想到。(3)共同,一起。(4)清闲的人。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将“月光”比作“积水”,将月光下的“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虽然是描写月夜美景图,却不见一个“月”字,运笔巧妙。

1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担任的只是有名无实的官职,所以“闲人”是清闲之人,可以理解成被贬之人,被闲置的人,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惆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②不堪:无法忍受。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2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出名(或:著名)   (2)品德高尚

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