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0~13题。(11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轩邈:
(2)把:
11.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1)【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比高远 (2)持、端
11.答案:(1)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2)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12.答案:(1)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2)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13.答案(示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泠泠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可爱者甚蕃( ) (2)余忆年少时(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21.文中画线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2分)
22.甲乙两文有何异同?试从内容与写法上加以分析。(4分)
19、【答案:多;我】
20、【答案:对于菊花的爱好,陶 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每当到了夏天,面临湖水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21、【答案:略】
22、【答案示例:内容上,甲文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乙文通过具体描写,写出了荷花的形态,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相同点:都对荷花进行了细致描写】
阅读《岳阳楼记》,回答问题。(10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本文作者是 ,字希文, (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3)淫雨霏霏 ( ) (4)微斯人 ( )
1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现洞庭湖之景的?总写出洞庭湖之景怎样的特点?(2分)
12.选文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2分)
13.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和苦痛,学过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度过难关?(3分)
9.范仲淹 北宋
10.(1)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2)同“嘱”,嘱咐。(3)连绵不停的雨(4)无,没有。
11.(1)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总括岳阳楼的壮阔景致。(2)写出洞庭湖水势浩大、富于变化的特点。
12.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3. 应有旷达的胸襟,开阔的眼界,不以外物的好坏、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患得患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应心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和坚定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忘我,以天下为己任。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作者陶渊明,一名 ,字元亮,东晋诗人,我们学过他的 一诗。(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落英缤纷( ) (2)屋舍俨然 ( )
(3)怡然自乐( ) (4)后遂无问津者( )
11.就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2分)
12. 在文中找出一句对你做事颇有启发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抄写在下面,简单谈谈你的思考。(2分)
13.陶渊明之所以将这世外神异之所命名为“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到依据。“桃花源”后来成为后世诸多文人的精神家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加以说明。(3分)
9.潜,《饮酒》
10.(1)坠落的花瓣(2)整齐的样子(3)愉快的样子(4)渡口
11. 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桃花源外的美丽神秘之景。或:画面唯美传神,为下文世外生活做铺垫。
12. 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人生境遇也往往如此,前途看似艰难,但坚持做下去,就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13.(1)从“林尽水源”可见这里是桃花林深处、溪水尽头,故得名。(2)它象征着自给自足、和平安乐、民风淳朴的社会图景,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本文作者 ,字茂叔,号 。(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濯清涟而不妖 ( ) (2)不可亵玩 ( )
(3)陶后鲜有闻 ( ) (4)宜乎众矣 ( )
11.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诗中写牡丹所表达的情感与本文作者写牡丹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2分)
12.作者“独爱莲”,认为莲才是花中的君子。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说明莲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2分)
13.作者在结尾处对“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做出了评价,读完本文,请从三种花所代表的三类人中选出一类人,对这类人说一段话,表明你的态度。(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分)
9.周敦颐 濂溪
10.(1)美丽而不端庄 (2)轻慢 (3)少 (4)应当
11.刘禹锡的《赏牡丹》中的两句诗流露出的是对牡丹由衷地赞颂,是欣赏和感叹,而周敦颐写牡丹则是为了与莲形成对比,作者认为牡丹代表着名利富贵,因而借写牡丹表达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嘲讽。
12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作为君子的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性。
13.围绕君子、隐逸者和富贵者的一点来谈,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赞美或劝谏之意。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 本文作者是 ,字 ,唐代诗人。(1分)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惟吾德馨 ( ) (2)谈笑有鸿儒 ( )
(3)调素琴 ( ) (4)无案牍之劳形( )
1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引出主题?(2分)
12.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分)
13. 结尾引孔子的话作结有何妙处?(3分)
9.刘禹锡,梦得
10.(1)香气(2)大 (3)不加装饰的琴 (4)公文,文书
11. 比兴,以虚衬实,引出主题,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
1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将“苔痕”和“草色”赋予人的动态,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既生动地写出陋室周围环境的清幽,又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的形象,表达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13. 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引人深思。
三 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辨析词义:(4分)
(1)绝巘多生怪柏 (2)飞漱其间
(3) 自非亭午夜分 (4) 属引凄异
1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4分)
12.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3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__________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13、引用渔歌的作用?
9.(1)极;消失 (2)他们;这 (3)如果;在 (4) 数词;多次
10.(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11.深秋时节的景象 忧郁的色彩
12. 一、二、四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三峡(15分)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解释加点的字词。(3分)
①略无阙处( ) ② 夏水襄陵 ( )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6.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4分)
17.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4分)
三峡(15分)
14.①通“缺”,中断 ② 上 ③快
15. ①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怪异。
16.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17.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上下一白/则一舸无迹B.独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
7.翻译下列句子。(2分)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用原文填空。(2分)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作者不惧寒冷“□□□□□□□”,然后被眼前“□□□□,□□□□□□□,□□□□”的雪景所迷住,接着湖心亭的巧遇更让作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9.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B.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
C. 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6.(3分)D(A.全/数词,一 B.独自/老而无子的人C.跟、和/参与。这里指欣赏 D.动词,消失)
7.(2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8.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大喜(2分)
9.(3分)C (“被迫”是对“强”的误解,文中也没有赶紧离去之意)
三 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辨析词义:(4分)
绝巘多生怪柏 飞漱其间
(1)绝 (2)其
哀转久绝 其间千二百里
自非亭午夜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
(3)自 (4)三
自三峡七百里中 猿鸣三声泪沾裳
10.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4分)
12.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3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__________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9.(1)极;消失 (2)他们;这 (3)如果;在 (4) 数词;多次
10.(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声音)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11.深秋时节的景象 忧郁的色彩
12. 一、二、四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