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是作者 (朝代)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人名)。(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③无论魏晋( ) ④便扶向路( )
11、最旖旎的风光总在幽僻处,本文开篇交代了发现这美丽桃花源的经过,其中特别细致地描绘了桃花林的景色。如何理解这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
12、“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几百年过去了,李白在《桃源》中对“处处志之”“不复得路”的结果仍然无法释怀。这样的结果难免令人遗憾,作者为什么要构思这样的结局?(2分)
13、桃花源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将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心灵的家园。一千多年来关于桃花源的诗文近三十万字,可见文人们对它的钟情。桃花源究竟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而令人心驰神往?你如何评价这种理想?(3分)
9.东晋陶渊明(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更不用说④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突出桃花林景色之美,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
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美好做了铺垫。(共2 分)
12.作者有意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给全文增添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表明桃花源
是作者虚构的,是作者的一种政治理想,暗示现实中它是不存在的。(共2 分)
13.①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争,
人人平等,和谐安宁。这是作者乃至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共同向往的社会。②这种
理想社会带有强烈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
是一种空想。(共3 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乙】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①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②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③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苏辙《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注释]①岌嶪[yè]:危急的样子。②震掉:惊恐。③葱蒨[qiàn]: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6.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②良多趣味( )
③问之习庐山者( ) ④涉其山之阳 ( )
7. 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或王命急宣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C. 知其胜而不敢留 呼尔而与之 D. 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 其一犬坐于前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9.【甲】【乙】两文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情感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分)
6(4分)①奔腾的骏马 ②的确,实在 ③熟悉 ④山的南面
7. (2分)D
8.(4分)①(2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 (2分)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9.两篇文章都写水,都突出水急的特点(1分)。甲文运用侧面描写(1分),乙文运用正面描写(1分)。情感相同之处都表现对自然风光山水的赞美。(1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本文是作者 (人名) 代学者、文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一寺临河干( ) ②棹数小舟( )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④可据理臆断欤( )
11、故事中说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想找那个石兽。寺僧和讲学家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找到石兽?(2分)
12、寺僧们在两次寻找石兽失败后,采纳了老河工的办法找到了石兽。老河工认为该到哪里去找石兽?他是怎么判断石兽的位置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3、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寺僧和讲学家的分析判断分别忽略了哪方面的问题?老河工能判断准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9.纪昀清(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水边,河岸②船桨,这里指划(船) ③咬④常理(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讲
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
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共2 分)
12.他认为应该到上游去找石兽。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
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
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
不停止,石头反而逆流而上。(共2 分)
13.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
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是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找到的石兽。这个故事
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共3 分)
文言文阅读(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 ( ) ②、 策之不以其道 ( )
2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 _________ _
23、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 ____ ________ 。
20、①、通“现”,表现、显露。 ②、鞭打,鞭策,用鞭子打。
2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共2分,错一字扣0.5分,扣完为止)
2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3、(2分)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任选其一均可得分)
24、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本文选自《 》,作者是 (人名)。(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拏一小船( ) ②拥毳衣( )
③雾凇沆砀( ) ④三大白( )
11、在江南之地,雪后出游赏美景该是文雅之士的共同爱好。但本文作者却“独湖心亭看雪
”,由这一个“独”字,你读出了文章背后隐藏的哪些含义?(2分)
12、虽然出行的目的是看雪,但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却不是由雪本身来写,只是通过寥寥数笔的点染,勾勒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请你说说文中几个数量词使用的妙处?(2分)
13、结尾舟子的喃喃之语中,道出了在平常人眼中作者一类风雅之士的“痴”,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痴”情的?(3分)
9.《陶庵梦忆》张岱(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今作“拿”,牵引②鸟兽的细毛③严寒天气,空中的白茫茫的空气④古人
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作者乘夜出游,不欲见人,不欲人见,看出作者远离尘嚣之意,是一位不同于世人的
有着独特爱好的雅士。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心中的孤独落寞之感,想要在雪夜中得
以排遣。(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2.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这不仅表现出作者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也暗示
了小舟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示了一个微妙变化的意境。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人生
渺然如沧海一粟的感慨。(共2 分)
13.作者的痴,是对西湖雪夜苍茫美景的痴迷和热爱,是对人生苍茫浩瀚的感慨,也是
对故国旧梦的眷恋与怀念。(共3 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1)盖 竹 柏 影 也
1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能体会中文中“闲人”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句读能力。
参考答案:(1)盖\竹柏影也(2)遂至\承天寺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参考答案:门;于是,就;睡觉;只,只是
15.本题考查: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文中的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的藻、荇。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
参考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微斯人
②伛偻提携
③杂然而前陈者
④觥筹交错
9.【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2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理想。
C.,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醉翁亭记》就是他文学主张的最好艺术实践。
8. (1)无,没有 (2)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3)摆放,放置 (4)古代的一种酒器9.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10.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苍老发白,醉醺醺坐在其中这是太守醉了。 11.B
与朱元思书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天山共色 ⑵窥谷忘反
10.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文:
11.理解填空。(2分,每空1分)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
1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写水势的,《三峡》一句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9、⑴一样 ⑵通“返”,返回。
10、略
11、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⑵清(清澈)、急(湍急)
1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意近即可)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虎大骇,远遁( ) (2)驴不胜怒,蹄之( )
(3)适异国来贡狮猫( ) (4)启扉急视(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15.填空。(3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________”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________”。【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______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______描写。
16.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答案: 13.(1)逃跑 (2)用蹄子踢 (3)恰好,恰巧 (4)打开
14.解析:结合语境,把握关键字的解释,语言通顺即可。(1)“好”是喜欢的意思,“船载以入”是介词后置,应为“以船载入”;(2)“向”是“先前,原来”的意思,“惰”是“疲惫,劳累”的意思。
参考答案:(1)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运入黔这个地方。
(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先前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15.(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
乙文:大与猫等 为害甚剧(或: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 辄被啖食)
(2)心理 动作
16.示例: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①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②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绝境。
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②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讲究策略,智取对手。(从驴和猫的角度分别能写出一条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爱莲说》 周敦颐 (本题共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香远益清 ②亭亭净植
③陶后鲜有闻 ④宜乎众矣
18、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
19、本文主要是写“莲之爱”,为什么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4分)
17、 ①更,更加 ②竖立 ③很少 ④当然
18、①我唯独喜爱莲花,莲花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②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9、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德,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