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下船/及郡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D
7 、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8 、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2分);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2分)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本文作者是 ,字茂叔 ,号濂溪, (朝代)哲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 ②可亵玩焉( )
③陶后鲜有闻( ) ④宜乎众矣( )
11、黄庭坚有言“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作者独爱莲花,正是因其具有君子般的品行。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说明莲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2分)
12、东晋名士陶渊明“独爱菊”,作者“独爱莲”。两个“独”字,传递出不同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你的学习体会,请简要评价一下这两种生活态度。(2分)
13、古语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作者却托莲花之品表明人是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
9.周敦颐北宋(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美丽而不端庄②轻慢③少④应当(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体现出君子谦和方正的品行;不蔓不枝,体现
君子志洁行廉,不张扬的品行;香远益清,体现君子声名远扬,具有君子美名。(选
任意一个角度答即可)(共2 分)
12.两个“独__________”字,都可以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周敦颐用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又比陶渊明高出一格,即面对污淖,能
保持清高雅正之风,不像陶渊明一样隐居避世。(共2分)
13.古话所重点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如果意志力不强,在不同的环
境中,会沾染和习得不同的品性和习惯,人也许便经不起利益的__。而周敦颐强调的是内心意志品质的作用,只要保有君子的胸怀和气度,在污浊的环境里是可以保持不染环境之尘埃的。这两种情况自然后者更高一层。(共3 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讒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本文作者是 ,是字希文 (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
③日星隐曜( ) ④薄暮冥冥( )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2、题目是《岳阳楼记》,作者却别出新意,没有描写岳阳楼,反而大写特写洞庭湖景,这是为什么?(2分)
13、“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孟子对君子内涵的诠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对君子风范的高度概括。分析这两种观点有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3分)
;
9.范仲淹宋代(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古代官吏降职或远调;②壮丽景致;③光辉;④迫近。(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共2 分)
12.作者巧妙避开“前人之述备矣”的岳阳楼,写登楼所看到的洞庭湖,写出登楼的迁
客骚人看到洞庭湖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情感,为下文引出古仁人之心做铺垫,
并借此抒发自己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共2 分)
13.相同点是,古人做官时,要有忧国忧民、经邦济世之心。但不同的是,孟子认为被
贬谪后,应“独善其身”,而范仲淹则认为,不在朝廷做官,也要“退亦忧”,不论何时
都要忧国忧民,这种思想境界更高。(共3 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本文作者 ,是 (朝代)文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佳木秀而繁阴( )
③山肴野蔌( ) ④树林阴翳( )
11、欧阳修笔下的滁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特点体现在何处?(2分)
12、在滁人的游玩宴饮之间,随处可见百姓的安乐,而苍颜白发的太守却颓然醉与其间,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太守“醉”的原因何在?他的心情与百姓的心情又有何不同?(2分)
13、以文学家著称的欧阳修,在政治受挫时同样有不俗的作为。从其写作此文的目的与时的经历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欧阳修?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态度上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3分)
9.欧阳修,北宋(或宋代)(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像鸟展翅的样子②茂盛③菜蔬④遮蔽(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滁州的风景美在早晚晴阴烟云变化,美在四时之景不同,使“乐亦无穷”。而滁人出
行设宴,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自可看出滁州物产之丰富。(共2 分,要分别就风景
秀丽、物产丰富去谈,每点1 分)
12.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百姓是因为游玩本身而快乐,太守却因百姓的快乐
而快乐。他懂得百姓之乐,既能与之同醉,又能自醒。相比之下,太守的境界自然
最高。(共2分,原因、区别各1 分)
13.即使仕途不顺遭遇贬谪,欧阳修也同样表现出了他积极乐观,旷达自适的一面,以
宽和仁爱之心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所以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困境时,应
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豁达向上,乐观进取,开创自
己精彩的人生境界。(共3分,分析欧阳修1 分,启示2 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撤,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本文是作者 (朝代)著名的散文家 (人名)。(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水尤清冽( ) ②往来翕忽( )
③悄怆幽邃( ) ④隶而从者( )
11、小石潭完全可以说是优美景致之所在,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特点能否证明“曲径通幽处”的道理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2分)
12、初见小石潭,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水有清冽”,纵观后文却再无“水”字,但读者对小石潭水清这一特点却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谈谈你的看法。(2分)
13、“兴尽悲来”似乎是多情文人宴游的常态心理,柳宗元也没有跳脱。本文情感先乐后忧,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呢?(3分)
9.唐代柳宗元(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格外②迅速③忧伤的样子④跟随(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作者交代发现小石潭经过的时候,一连使用了五个动词“隔”“闻”“伐”“取”“见”,说
明小石潭的发现经历一番曲折,进而表明了小石潭地理位置偏僻。而后文“寂寥
无人”点出了这里幽静的特点,所以是可以证明“曲径通幽处”的道理的。(共2 分)
12.本文的第二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对水中游鱼动静两种情态的描写烘托出
潭水的清澈。(共2 分)
13.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
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
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共3 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是作者 (朝代)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人名)。(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③无论魏晋( ) ④便扶向路( )
11、最旖旎的风光总在幽僻处,本文开篇交代了发现这美丽桃花源的经过,其中特别细致地描绘了桃花林的景色。如何理解这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
12、“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几百年过去了,李白在《桃源》中对“处处志之”“不复得路”的结果仍然无法释怀。这样的结果难免令人遗憾,作者为什么要构思这样的结局?(2分)
13、桃花源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将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心灵的家园。一千多年来关于桃花源的诗文近三十万字,可见文人们对它的钟情。桃花源究竟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而令人心驰神往?你如何评价这种理想?(3分)
9.东晋陶渊明(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更不用说④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突出桃花林景色之美,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
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美好做了铺垫。(共2 分)
12.作者有意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给全文增添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表明桃花源
是作者虚构的,是作者的一种政治理想,暗示现实中它是不存在的。(共2 分)
13.①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争,
人人平等,和谐安宁。这是作者乃至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共同向往的社会。②这种
理想社会带有强烈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
是一种空想。(共3 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乙】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①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②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③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苏辙《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注释]①岌嶪[yè]:危急的样子。②震掉:惊恐。③葱蒨[qiàn]: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6.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②良多趣味( )
③问之习庐山者( ) ④涉其山之阳 ( )
7. 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或王命急宣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 其间千二百里 其如土石何
C. 知其胜而不敢留 呼尔而与之 D. 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 其一犬坐于前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9.【甲】【乙】两文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情感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4分)
6(4分)①奔腾的骏马 ②的确,实在 ③熟悉 ④山的南面
7. (2分)D
8.(4分)①(2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 (2分)虽然这座山风景优美,(但)栖贤(谷与寺)大概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啊。
9.两篇文章都写水,都突出水急的特点(1分)。甲文运用侧面描写(1分),乙文运用正面描写(1分)。情感相同之处都表现对自然风光山水的赞美。(1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本文是作者 (人名) 代学者、文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一寺临河干( ) ②棹数小舟( )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④可据理臆断欤( )
11、故事中说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想找那个石兽。寺僧和讲学家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找到石兽?(2分)
12、寺僧们在两次寻找石兽失败后,采纳了老河工的办法找到了石兽。老河工认为该到哪里去找石兽?他是怎么判断石兽的位置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3、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寺僧和讲学家的分析判断分别忽略了哪方面的问题?老河工能判断准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9.纪昀清(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水边,河岸②船桨,这里指划(船) ③咬④常理(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讲
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
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共2 分)
12.他认为应该到上游去找石兽。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
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
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
不停止,石头反而逆流而上。(共2 分)
13.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
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是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找到的石兽。这个故事
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共3 分)
文言文阅读(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 ( ) ②、 策之不以其道 ( )
2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 _________ _
23、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 ____ ________ 。
20、①、通“现”,表现、显露。 ②、鞭打,鞭策,用鞭子打。
2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共2分,错一字扣0.5分,扣完为止)
2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3、(2分)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任选其一均可得分)
24、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本文选自《 》,作者是 (人名)。(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拏一小船( ) ②拥毳衣( )
③雾凇沆砀( ) ④三大白( )
11、在江南之地,雪后出游赏美景该是文雅之士的共同爱好。但本文作者却“独湖心亭看雪
”,由这一个“独”字,你读出了文章背后隐藏的哪些含义?(2分)
12、虽然出行的目的是看雪,但作者对雪景的描写却不是由雪本身来写,只是通过寥寥数笔的点染,勾勒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请你说说文中几个数量词使用的妙处?(2分)
13、结尾舟子的喃喃之语中,道出了在平常人眼中作者一类风雅之士的“痴”,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痴”情的?(3分)
9.《陶庵梦忆》张岱(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今作“拿”,牵引②鸟兽的细毛③严寒天气,空中的白茫茫的空气④古人
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作者乘夜出游,不欲见人,不欲人见,看出作者远离尘嚣之意,是一位不同于世人的
有着独特爱好的雅士。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心中的孤独落寞之感,想要在雪夜中得
以排遣。(共2 分,意思对即可)
12.这几个量词,一个比一个小。这不仅表现出作者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也暗示
了小舟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示了一个微妙变化的意境。同时也含蓄表达了人生
渺然如沧海一粟的感慨。(共2 分)
13.作者的痴,是对西湖雪夜苍茫美景的痴迷和热爱,是对人生苍茫浩瀚的感慨,也是
对故国旧梦的眷恋与怀念。(共3 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