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板》(节选),完成第10-13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冒:
(2)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具:
11.(1)《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以”是“用”的意思,《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一句中“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一句中“以”的意思是 。(1分)
(2)《三峡》“素湍绿潭”一句中“素”是“白色”的意思,《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一句中“素”是“一向,平素”的意思,本文中“有奇字素无备者”一句中“素”的意思是 。(1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翻译:
13.根据选文的内容,将下面这段文字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活板是北宋的毕昇于庆历年间发明的,这一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后来沈括在《活板》一文中专门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其中在活板的制作方面重点写了__① _和__② _两个环节,为了介绍得更清楚,他还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用“__③ _”形容所刻字的厚度,用“__④__”形容整板字模的平整。 |
10.(1)蒙,盖 (2)准备好 (2分。每空1分)
11.(1)用 (2)一向,平素 (2分。每空1分)
12.交替使用它们(或“这两个板”),很快就可以完成。
(2分。一句1分,关键词“更互”“之”“瞬息”“就”错一处扣1分)
13.制活字模 制板 薄如钱唇 字平如砥
(4分。前两空意思对即可)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注释①从父兄:堂兄。②既止:回故乡做官 。③常分:固定的职业。④叨越:非分占有。⑤肆:店铺。⑥督邮廨(xiè):督邮办公的屋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有仙则名(名:出名) B.可以调素琴(调:弹奏)
C.平心率下,不私亲戚(私:自私) C.但当速反葱肆耳(反:通“返”,返回)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D.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12.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
B.【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
C.【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D.【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分)
⑵ 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3分)
10.C 11.D 12.C
13.(1)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2)我享受国家厚重的恩惠,没有什么来报效朝廷。
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0.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非显者刺(名帖) B. 奇在磊石(堆砌)
C. 缘坡植牡丹(沿着) D. 主人处处款之(勤招待)
1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和“俱以假山显”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幽阴深邃奇 B. 遂以名楼
C. 可以为师矣 D.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园的修建耗资巨大,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但是主人于五非常好客,只要游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可以进去参观。
B. 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都跟于园一样,是因为建筑的幽远意境而闻名的,而于园便是诸园中的佼佼者。
C.本文按逻辑顺序很有层次地来写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接着写后厅的池塘,再写卧房槛外的沟壑,最后写园后,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俗兼用,极有表现力。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13.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3分)
(2)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3分)
10. A. 刺(投名帖)
11. C.凭借 【 A.因为 B.用 D.认为 】
12.D 【A. (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 B. (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
C. (空间顺序)】
13. (6分)(1)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荷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2)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走,仰视,以,奇;啾唧,茂,颓然,碧窈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甲: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求马
君人①欲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诚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③市:买;④期年:满一年。
10.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B.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子
C.况生马乎 况:何况D.反以报君 反:同“返”,返回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C. 其真无马邪 买其首五百金
D. 君人欲以千金求千里马 不用,则以纸贴之(《活板》)
12.下列对甲、乙两文段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流露出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强烈愤懑之情。
B.甲文第二段作者运用了一组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之情。
C.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而将见识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甲、乙两文均以“千里马”喻人才,甲文的“千里马”难求和乙文的“千里之马至者三” 均说明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3分)
译文:
(2)天下必以王为诚市马。(3分)
译文:
10.A(见:同“现”,显现) 11. D
12.D(说明了只有尊重、重视人才,才能得到的人才的道理。)
13.⑴驱使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关键词:策、以、道、食)
⑵天下的人民一定认为君王是真心想买好马。(关键词:天下、以、为、诚)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及下船/及郡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D
7 、岸边树木早已是冰花一片晶莹,湖面上到处是白气弥漫着,天空与云雾、山岭、湖水,上上下下全都白了。
8 、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2分);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2分)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本文作者是 ,字茂叔 ,号濂溪, (朝代)哲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 ②可亵玩焉( )
③陶后鲜有闻( ) ④宜乎众矣( )
11、黄庭坚有言“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作者独爱莲花,正是因其具有君子般的品行。请结合文中对莲的具体描写说明莲都具有哪些君子的品性?(2分)
12、东晋名士陶渊明“独爱菊”,作者“独爱莲”。两个“独”字,传递出不同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你的学习体会,请简要评价一下这两种生活态度。(2分)
13、古语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作者却托莲花之品表明人是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
9.周敦颐北宋(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美丽而不端庄②轻慢③少④应当(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体现出君子谦和方正的品行;不蔓不枝,体现
君子志洁行廉,不张扬的品行;香远益清,体现君子声名远扬,具有君子美名。(选
任意一个角度答即可)(共2 分)
12.两个“独__________”字,都可以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周敦颐用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又比陶渊明高出一格,即面对污淖,能
保持清高雅正之风,不像陶渊明一样隐居避世。(共2分)
13.古话所重点强调的是人的成长与环境影响的关系。如果意志力不强,在不同的环
境中,会沾染和习得不同的品性和习惯,人也许便经不起利益的__。而周敦颐强调的是内心意志品质的作用,只要保有君子的胸怀和气度,在污浊的环境里是可以保持不染环境之尘埃的。这两种情况自然后者更高一层。(共3 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讒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9、本文作者是 ,是字希文 (朝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 )
③日星隐曜( ) ④薄暮冥冥( )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此”具体指代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2、题目是《岳阳楼记》,作者却别出新意,没有描写岳阳楼,反而大写特写洞庭湖景,这是为什么?(2分)
13、“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孟子对君子内涵的诠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对君子风范的高度概括。分析这两种观点有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3分)
;
9.范仲淹宋代(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古代官吏降职或远调;②壮丽景致;③光辉;④迫近。(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共2 分)
12.作者巧妙避开“前人之述备矣”的岳阳楼,写登楼所看到的洞庭湖,写出登楼的迁
客骚人看到洞庭湖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情感,为下文引出古仁人之心做铺垫,
并借此抒发自己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共2 分)
13.相同点是,古人做官时,要有忧国忧民、经邦济世之心。但不同的是,孟子认为被
贬谪后,应“独善其身”,而范仲淹则认为,不在朝廷做官,也要“退亦忧”,不论何时
都要忧国忧民,这种思想境界更高。(共3 分)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本文作者 ,是 (朝代)文学家。(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佳木秀而繁阴( )
③山肴野蔌( ) ④树林阴翳( )
11、欧阳修笔下的滁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好地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特点体现在何处?(2分)
12、在滁人的游玩宴饮之间,随处可见百姓的安乐,而苍颜白发的太守却颓然醉与其间,请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太守“醉”的原因何在?他的心情与百姓的心情又有何不同?(2分)
13、以文学家著称的欧阳修,在政治受挫时同样有不俗的作为。从其写作此文的目的与时的经历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欧阳修?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态度上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3分)
9.欧阳修,北宋(或宋代)(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像鸟展翅的样子②茂盛③菜蔬④遮蔽(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滁州的风景美在早晚晴阴烟云变化,美在四时之景不同,使“乐亦无穷”。而滁人出
行设宴,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自可看出滁州物产之丰富。(共2 分,要分别就风景
秀丽、物产丰富去谈,每点1 分)
12.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百姓是因为游玩本身而快乐,太守却因百姓的快乐
而快乐。他懂得百姓之乐,既能与之同醉,又能自醒。相比之下,太守的境界自然
最高。(共2分,原因、区别各1 分)
13.即使仕途不顺遭遇贬谪,欧阳修也同样表现出了他积极乐观,旷达自适的一面,以
宽和仁爱之心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所以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困境时,应
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豁达向上,乐观进取,开创自
己精彩的人生境界。(共3分,分析欧阳修1 分,启示2 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撤,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本文是作者 (朝代)著名的散文家 (人名)。(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水尤清冽( ) ②往来翕忽( )
③悄怆幽邃( ) ④隶而从者( )
11、小石潭完全可以说是优美景致之所在,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特点能否证明“曲径通幽处”的道理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2分)
12、初见小石潭,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水有清冽”,纵观后文却再无“水”字,但读者对小石潭水清这一特点却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谈谈你的看法。(2分)
13、“兴尽悲来”似乎是多情文人宴游的常态心理,柳宗元也没有跳脱。本文情感先乐后忧,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变化呢?(3分)
9.唐代柳宗元(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格外②迅速③忧伤的样子④跟随(共2 分,每小题0.5 分)
11.作者交代发现小石潭经过的时候,一连使用了五个动词“隔”“闻”“伐”“取”“见”,说
明小石潭的发现经历一番曲折,进而表明了小石潭地理位置偏僻。而后文“寂寥
无人”点出了这里幽静的特点,所以是可以证明“曲径通幽处”的道理的。(共2 分)
12.本文的第二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对水中游鱼动静两种情态的描写烘托出
潭水的清澈。(共2 分)
13.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
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忧愁的心境。小石潭的美景虽然使他感受到了快乐,然而,这
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景物的触发,悲哀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共3 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本文是作者 (朝代)著名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人名)。( 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中的意思。(2分)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③无论魏晋( ) ④便扶向路( )
11、最旖旎的风光总在幽僻处,本文开篇交代了发现这美丽桃花源的经过,其中特别细致地描绘了桃花林的景色。如何理解这处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
12、“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几百年过去了,李白在《桃源》中对“处处志之”“不复得路”的结果仍然无法释怀。这样的结果难免令人遗憾,作者为什么要构思这样的结局?(2分)
13、桃花源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它将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心灵的家园。一千多年来关于桃花源的诗文近三十万字,可见文人们对它的钟情。桃花源究竟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而令人心驰神往?你如何评价这种理想?(3分)
9.东晋陶渊明(共1 分,每空0.5 分)
10.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更不用说④沿、顺着(共2分,每小题0.5 分)
11.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突出桃花林景色之美,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
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美好做了铺垫。(共2 分)
12.作者有意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给全文增添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表明桃花源
是作者虚构的,是作者的一种政治理想,暗示现实中它是不存在的。(共2 分)
13.①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争,
人人平等,和谐安宁。这是作者乃至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共同向往的社会。②这种
理想社会带有强烈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
是一种空想。(共3 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