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可爱者甚 ( ) (2)不不枝 ( )

9.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8.(1)蕃:多。(2)蔓:长藤(枝)蔓。

9.D

10.略

11.写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衬托)

思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对追逐名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与鄙弃。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7~9题。(13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原宪甘贫

孔子卒,原宪①遂亡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③,排藜藿④,入穷阎⑤ ,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日:“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⑥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⑦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注释:①[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亡]流亡隐居。③[结驷连骑]随从车马接连不断,前呼后拥,指出行排场盛大。驷,sì,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驷”指马车。“骑”,马匹。④[排]披,分开。“藜藿”,一种高过人的野草。⑤[阎]陋。阎,巷门,此指里巷。⑥[行]实践。⑦[怿]yì,喜悦,高兴。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有仙则

(2)无案牍之劳形

(3)原宪亡在草泽中

(4)子贡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

9.当今社会,一些人把名誉、地位、财富看得很重,读了甲、乙两文,你一定从古仁人的身上得到了一些启示, 请将它们写下来。(不少于50字)(5分)

【答案】(1)出名   (2)使身体劳累   (3)于是、就  (4)惭愧

【答案】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答案】没有财富叫做贫穷,学习道理却不能实践才叫做病。

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9.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野芳而幽香 舜于畎亩之中

B. 有亭翼然于泉上 执策而

C. 云而岩穴瞑 男有分,女有

D. 行者休树 受任败军之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醒能述以文者。

11.下面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介绍醉翁亭的方位、建亭者及命名者是为了引出“醉翁之意”,意在饮酒及欣赏山水之乐。

B.作者认为山间“晦明变化”的朝暮之景略显单调,不及山间四时景色变化之美而“乐亦无穷”。

C.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描绘,映衬了百姓安居乐业及太守政事繁忙的事实。

D.文章最后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D(在;A开放/被任用;B靠近/面对;C聚拢/女子出嫁)

(1)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或:宴会尽兴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评分说明:解释“酣”1分;“丝竹”1分,共2分)

(2)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评分说明:解释“以”,倒装句式各1分,共2分)

D (A.原文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只在“山水之间”;B.原文并没有提到“朝暮之景”略显单调的文字,“乐亦无穷”是作者欣赏山中早晚和四季之景后的共同感受,而不只是四季之景的感受; C.“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映衬了百姓安居乐业是对的,而反映太守“政事繁忙”是错的,恰恰反映了太守“政事清简”,以致有时间游山玩水宴请宾客。)

活 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 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若印三二本 (2)瞬息可

11.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

A. 唐人尚未盛之 其印予群从所得

B. 持就火炀 木格贮

C. 草火烧 手拂之

D. 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则以一平板按

12. 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翻译:

13.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对活板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介绍,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横线处的的文字填写出来。(用原文回答)(4分)

作者对活板的介绍突出了一个“活”字,如“”,字是活的;“”,

排版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印刷是活的;“”,字

印的数目是活的…… “活板”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10.(1)通“只”  (2)完成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11. A    评分:共2分

12.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评分:本题共3分

13.①每字为一印     ②密布字印    ③更互用之    ④每一字皆有数印  

评分:共4分,每空1分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9.填空(2分)

⑴《三峡》“素湍绿潭”一句中“素”是“白色的”的意思,《祖逖》“睿素无北伐之志”一句中“素”是“向来”的意思,文中“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素”的意思是

⑵《陈涉世家》“以激怒其众”一句中“以”是“用来”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文中“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中“以”的意思是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⑴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⑵用讫再火令药熔

11.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活板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9.⑴向来 ⑵用来

    评分:共2分。每空1分。

10.⑴铁板上用松脂、蜡混和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

⑵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

11.①大量印刷速度快 ②排板速度快 ③添补新字速度快 ④拆板速度快

    评分:共4分。每个要点1分。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

阅读《活板》,完成第10——11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填空。(2分)

(1)《小石潭记》 “以其境过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文中“不以木为之者”中“以”的意思是:

(2)《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一句中的“自”是“如果”的意思,《祖逖》“使自招募”一句中的“自”是“自己”的意思,文中“其印自落”中 “自”的意思是: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持就火炀之

12.选文第二自然段依次介绍了活板的发明者和发明时间、、活板的功效和提高功效的方法、。其中为提高工作效率所采用的方法是:“ ③ ”、“ ④ ”。(4分)

   10.(1)用    (2)自己   (共2分)

   11.(1)在它(铁板)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2)把它拿到火上烤。  (共4分。意思对即可)

   12.①活板的制作方法   ②用胶泥刻字的原因   ③每一字皆有数印   ④更互用之

        (共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活版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8.填空。(2分)

(1)《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一句中“若”是“你”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一句中“若”是“如”的意思;《活版》中“不若燔土”一句中“若”的意思是

(2)《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一句中“为”是“作为”的意思;《陈涉世家》中“为坛而盟”一句中“为”是“做”的意思;《活版》中“不以木为之者”中“为”的意思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翻译:

(2)持就火炀之 翻译:

(3)用讫再火令药熔 翻译:

10.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用活板大量印刷时,印得既快又多的语句,抄写在下面。(2分)

答:

8.(1)答案:如     

(2)答案:做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9.(1)答案: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

(2)答案:拿着它靠近火烤它。

(3)答案: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

(共6分。共3句,每句2分)

10.答案要点: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分)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0.下列语句中的“为”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为”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B.若为佣耕

C.全石以为底 D.以为军咨祭酒

11.填空(2分)

(1)《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一句中的“数”是“屡次”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一句中的“数”是“几个”的意思,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的“数”的意思是:

(2)《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则以纸帖之”中“以”的意思是: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13.下面的文字概括了活板排版的几个步骤,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几个步骤补全。(3分)

第一步先设置铁板,第二步,第三步把铁范放在铁板上,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按平板面。

10. B

11(1)几个(2)用

12.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溶化,用手轻轻一弹(抹),那些字模就自然就掉下来。(每句1分)

13. ①用药物蒙铁板;②密布字印;③火烧(每空1分)(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指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虽有名马(所以) B.、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C.、才美不外(通“现”,表现)D.、策而临之(在)

1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指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马千里者 虽有千里

B.、之不能尽其材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伯乐不常有 执策临之

D.、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能千里而食也

1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 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成为“千里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92ce174ffe9a0f.jpg]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共2分)

(1)唐人尚未为之 盛: (2)则纸帖之 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12.下面是有关“活板”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①③空用原文回答,②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共4分)

活板简介

毕昇发明的活板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其方法是“_①_”,火烧而成。从“每一字为一印”、“每一字有数印”,可见其_②_“活”;从用铁范置铁板上并密布字印,可见其排版“活”;从“_③_”,可见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因此,活板的出现使印刷过程变得_④_。

10.答案:(1)盛: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2)以: 用(共2分。每个词1分)

11.答案:(1)翻译:在铁板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   (2)翻译: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 (共4分。每句2分)

12.答案:①用胶泥刻字②字印③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④方便、快捷(共4分。每空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