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往来无白丁( ) ②无丝竹之乱耳(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5.从本文中找出与《行路难》中“今安在”句式相似的句子。(2分)

13、答案示例:①平民②音乐  共2分

14、答案示例:碧绿的苔痕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帘里。

15、答案:何陋之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14分)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便还家 (2)屋舍俨然

(3)遂小溪 (4)不应所问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1分)
不足为外人道也。

1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14.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5.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3分)

11.略

12.不足/为外人道也。
13.(1)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2)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

14.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1—14题。(17分)

蝴蝶泉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①。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②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③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①山麓:山脚。 ②漱:梳洗。 ③陆参戎:作者的朋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之又西 (2)未知

(3)时早未 (4)富人于五所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二泉汇为方丈沼 主人处处款(《于园》)

B. 自树巅倒悬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陆参戎即余言其异 项之强(《幼时记趣》)

D. 至此又时早未花 实奇(《于园》)

13.翻译句子。(6分)

(1)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

(2)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赵普》)

(3)坐窥井邑,俯拍云烟。(《黄鹤楼》)

14.当地人对于蝴蝶的聚集有哪两种解释?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1.逆流而上、谁、开花、建筑园子

12、D

13. (1)有合抱的大树,靠山崖高高立着

14.一、蝴蝶由花变化而成的,二、花形与蝴蝶相似,所以引来了同类。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解答8-11题。(11分)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国怀乡( ) ②酒临风(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感极悲者矣 鸣之不能通其意

B.居庙堂之高则忧民 殚地之出

C.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临于泉上者

D.予尝求古仁人心 医好治不病以为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忧乐观?你认为这种忧乐观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060652955e8c615c.jpg]

[336d26ba32a4123f.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1题。(10分)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⒚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渔人甚之 (2)便还家 (3)病终 (4)来此绝境

⒛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甚异 公将鼓B.各复延至家 安陵君许寡人

C.时冰皮始解 其一犬坐前D.可为师矣 卷石底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9.(1)感到奇怪,以……为异 (2)通“邀”,邀请   (3)不久 (4)与世隔绝的地方     20.C         21.(略)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白( ) (2)从武林门而西( )

(3)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而( )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 ①才一头 ②今亡亦死,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为忠善者

D. ①次早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 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译文:

  从杭州城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有个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1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有龙则(2)惟吾德

(3)无案牍之劳形 (4)四时

1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有仙则/卷卷有爷B.斯陋室/吾剑之所从坠

C.答谢中书/家抵万金D.山川美/食不能尽其才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4.填空与简答。(4分)

(1)乙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2分)

“_____ _ ”和 “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简析。(2分)

(14分)  11.灵验,神奇;品德高尚;使身体劳累;都(每题1分,计4分)12.C(2分)13.(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每题2分,计4分)1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每空1分,计2分)(2)甲文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乙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情感。(意思对即可,计2分)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国怀乡 乃记之而 B.予求古仁人之心 趋百里外

C.宠辱偕 窥谷反D.吾谁与 太守而宾客从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连月不 开:

(2)春和明 景: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翻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

14.结合《岳阳楼记》内容,为下面对联补出上联 (2分)

上联:

下联:醉翁亭里欧阳修饮酒抒怀

11.答案:D                                          (2分)

12. 答案:(1)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2) 日光。    (共2分。每小题1分)

13.答案:(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共4分。每小题2分)

14.示例:岳阳楼上范仲淹托物寄情   (合乎要求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13分)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

往来忽( )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1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百许头( ) 怀民亦未 ( )

1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1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1.xī  ;  suì  

12. 大约  ;  睡觉、眠、卧    

13. ①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 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1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挐 同:拏/拿)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是( ) (2)客( )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12.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4分)

答:

9.C(2分)  

10.(1)这(1分)(2)客居(1分)

11.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P道别。(2分)

12.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2分)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2分)(大意相同即可)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