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2、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13、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5、回答下列问题(6分,每小题3分)
(1)人物情态栩栩如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2)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12A
13B
14、(1)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2)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15、(1)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7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
(3)偕数友 偕: ▲ (4)余以为妙绝: 绝: ▲
11.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例:水陆草木之花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菊之爱
C.飘摇之态 D.放之山下
12. 翻译句子。(6分)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
(3)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
13. 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用原文填空,2分)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
▲
▲
10、(1)多 (2)亲近而不庄重 (3)同,会同,和……一起 (4)极(每小题1分)
11、C(2分)
12、(每句2分)
(1)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每到夏天,走到湖边欣赏荷花,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3)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拾起碎奏章回去了。
13、⑴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每空1分)
⑵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联系原文1分,观占明确,理由充分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①子姓:您的家族。②天下之马者:天下绝伦之马。③绝尘:不扬尘土,形容跑得快。弥辙: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④担纆(mò)薪菜:担柴拾草。纆,绳索。菜通“采”。 ⑤牝(pìn):雌。牡(mǔ):雄;骊(lí):纯黑色的马。⑥一:副词,竟然。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2)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其真无马邪( ) (4)穆公不说( )
13.下列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马之千里者/子之年长矣B.召伯乐而谓之曰/而伯乐不常有
C.策之不以其道/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文托物言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乙文对我们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分)
12.(1)驱使 (2)有时 (3)难道,表反问语气(4)同“悦” 高兴 (4分)
13.D(2分)
14.(4分)(1)难道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2)他观察识别天下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请您接见他。
15.(2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愤懑之情; 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要抓住问题关键)。
《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2.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游人虽未盛 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 罍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6.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2.C
3. 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小石潭记》与《大道之行也》练习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1)大约 (2)呆呆的样子
2.(1)水格外清凉。(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此题答案 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
《岳阳楼记》与《爱莲说》练习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宜:
2、翻译下列语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参考答案:
1、(1)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2)宜:应当
2、(1)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
(2)对于莲花的喜爱,向我一样还有什么人呢?
3、(1)议论和抒情(2)甲段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层层深入的引出文章主旨。乙段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乙段通过对比,衬托了莲花的高贵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莲的喜爱赞美之情。
4、(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莲,花之君子者也。
5、应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莲,花之君子者也”三句中选择作答。
《童趣》与《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中?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甲文“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趣”和乙文“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乐”分别具体指什么?结合选文,就如何在生活中获得乐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回答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6、(1)(我)抬头看它们(或蚊子),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
(2)(我)背着箱子,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
2、第1问示例:“趣”:①把叫声如雷的蚊子看作在空中飞舞的群鹤(或: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把冲烟飞鸣的蚊子看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或: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乐”指读书(或“从师求学”)。
第2问示例:①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发现乐趣。②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③展开联想、想象,让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有趣。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⑤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艰苦的生活。
《钱塘湖春行》与《满井游记》练习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出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2.选出下面各组中词语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游人虽未盛 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 罍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6.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2.C
3. 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6.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三峡》与《湖心亭看雪》练习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乘奔御风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 B.飞漱其间 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
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5、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 D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4、 A
5、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爱莲说》与《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3.《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
4.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
答:
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答:
参考答案:
1(1)却(可是,但是)(2)通 (同)“返”,返回(3)遮蔽(遮住,遮掩)
2、(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蝉接连不断(不停)地呜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
3、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4、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5、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