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已而/夕阳在山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今齐地/方千里D.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醉翁之不在酒(情谊)B.佳木而繁阴(茂盛)

C.醒能述文者(介词,用)D.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选文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

B.选文第三段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面。

C.选文表面上在写“乐”,实际上是在写“醉”,写“乐”是为了写“醉”。

D.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14.“醉能同其乐”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0.B(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

11.A(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12.C(两处的“乐”与“醉”互换位置)

     (以上3道选择题均为2分)

13.(1)欣赏山水的乐趣(1分),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1分)。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1分),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1分)。

14.点明文章主旨(1分),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1分)。(答“点明‘醉’与‘乐’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也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题2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慭慭然,莫知( 互相 )

B.、益其声(熟悉,习惯)

C.、终不敢(击,扑)

D.、断其喉,尽其肉,去(才)

25.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

C.、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D.、技止此耳: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2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24、A   25、A     26、B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9-11题(1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③铁 ④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讲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答:

9、圮(pǐ)   棹(zhào)  铁钯(pá)   木杮(fèi)

10、①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

11、.“讲学者”凭借书本知识,缺乏实际经验,认为石狮会沉入原来的水下,因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然而“老河兵”因为常年和河水打交道,深谙其中道理,并且最终“果得于数里外”,进一步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正如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9-12题(12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把原文空缺处补充完整(4分)

①《命》曰 ( ) ②学半( )

③把原文中空缺处补充完整。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1.下面朗诵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不22足,然后/能自反也。

12.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学习的角度谈谈“教学相长”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把原文空缺处补充完整(4分)

①《兑命》曰(yuè)     ②学学半( xiào)

③把原文中空缺处补充完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12.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学习的角度谈谈“教学相长”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在学习中要互动交流,可以采用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如果他能明白,表明自己确实理解透彻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②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

③驴不胜怒,蹄之。( ) ④技止此耳。( )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译文:

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译文: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① 、 。

再写出含有“虎”字的两个成语② 、 。

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2分)①船:用船  ②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③蹄:用蹄子踢  ④止:只、仅仅

2、(4分)①译文: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

②译文:老虎渐渐的走出树林,靠近驴,小心谨慎的观察它,还是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3、(2分)①、 庞然大物   、 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② 狐假虎威、藏龙卧虎、调虎离山、龙腾虎跃、生龙活虎、为虎作伥 等(字写错不得分)

4、(2分)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意思相近即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①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中体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咏莲名句是: , 。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横线上:① ;② 。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 ②陶后鲜有闻 鲜: 。

③濯清涟而不妖 濯: 。 ④宜乎众矣 宜: 。⑤亭亭净植 植: 。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

5、《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 。

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气味、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的超凡脱俗。

C.、本文歌颂的对象是莲,作者采用以菊、牡丹来衬托莲花的写法,其中菊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7、文中所叙的三种花,各喻指怎样的人?(先引原句,再用自己的话说。)(3分)

(1)、菊花:“ ” 。(2)、牡丹:“ ” 。

(3)、莲花:“ ” 。

8、全文中与“陶后鲜有闻”照应的一句是“ ”,与“宜乎众矣”照应的句子是“ ”

9、从全文看,上面的文段在表达方式上是 。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1、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3、①多;②少;③洗涤;④当然。4、①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②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5、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6)、D  7、(1)隐逸者;花中的隐士。 (2)富贵者;花中的富贵人家。(3)君子;花中的君子。

8、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9、议论。莲,花之君子者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的作者是 代著名诗人_______。上学期我们学过他写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的“乐天”指的是和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______。在诗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 , 。引用典故的诗句是: , 。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横线上: , 。

3、本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4、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可以调素琴 调: 。 ②无案牍之劳形 形: 。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 。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9、“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10、用“∥”将文章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1)、 。

(2)、 。

(3)、 。

1、唐;刘禹锡;白居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①弹奏;②身体、形体。5、①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俗的人。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6、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7、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8、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9、警戒自己。10.……德馨。‖……劳形。‖……(1)点明全文主旨;(2)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3)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4题。(11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 顾野有麦场

② 其一犬坐于前

1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久之 ,目似瞑 B.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又数刀毙之  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恐前后受其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屠自后断其股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4.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11.向旁边看;像狗一样;12. A 13.(1)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2) 禽兽的诈骗手段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一点笑料罢了。14. 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取得胜利。结尾两句是作者对狼的评价(2分),它是文章的主旨句,点明中心,总起全文。(1分)

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被啖食( ) (2)异国来贡狮猫 ( )

(3)众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 ) (4)既而鼠跳掷渐 ( )

13.下列加点的字与其他三项意义用法不相同的是( )(3分)

A.以为是无能为 B. 非显刺,则门钥不得出

C.黔无驴,有好事船载以入 D.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②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③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5.《黔之驴》中的老虎和《大鼠》中的狮猫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试对各自取胜的原因加以分析?(3分)

12.答案:①总是    ②正巧(恰逢)    ③都(全)     ④缓慢(迟缓)

13.D

14.①看到这种情况以后,才知道猫(原先)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跳窜后)的疲乏。

②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③(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干净它的肉,才离开。

15.老虎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 狮猫懂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智取胜,这就是狮猫对付大鼠的办法。均是以智力取胜的。

桃花源记(6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便要还家 (2)处处志之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5.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2分)

13.2分)(1)通“邀”,邀请(2)记,作记号

评分标准:共2分,每个1分。

14.2分)这个人一五一十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知道的外面的情况,(他们)都(对外面百姓的生活)感叹、惋惜。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15.2分)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

评分标准:2分,意思符合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