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全文四段,请分别用四个四字词语字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2.第一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运用了什么顺序来写海潮的雄奇壮观的特点?
3.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是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可分三层,写出了水军训练检阅的三个阶段。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此句大意是:“同时有骑着马、摇着旗、举着枪、挥舞着大刀在水面上的,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是描写在江上点放烟炮的情景。其中“倏尔”:指刹那间。“水爆”:指在水面点放的烟炮。“略不相睹”:指彼此全都看不见了。“略”与下文“略不沾湿”的“略”字同义。
D.“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意思是:点放五色烟炮满江,及烟收炮息,就有一只船不见了,可能是被烧掉而沉没了。
5.第二段描写演习的场面很精彩,说说精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6.第三段写吴地健儿的表演,紧紧扣住文段的哪一个字来写的?文中具体哪个地方体现出了健儿们的本领高超?
7.最后一段写观潮的人们等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1.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2.第一段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描绘浙江之潮,运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4.D
5.写出了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6.善。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7.侧面描写观潮之盛,反衬出江潮之美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4.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怎样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里的“痴”字?)
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2.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7.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8.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18分)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止有剩骨 止: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
(3)一狼洞其中 洞:
(4)屠自后断其股 股:
3.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4.理解填空。(4分)
(1)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 ——御狼—— ”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2)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 ”。
5.从屠户与狼的关键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答:
2.(4分,每小题1分)
(1)通“只”(或:只;仅) (2)旧(或:原来)(3)打洞 (4)大腿 (意思对好可)
3.(6分,每小题3分)
(1)一只狠径直走开,另一只狠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去”、“犬”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2)才明白前面的狠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__敌方的。(“寐”、“盖”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4.(4分)
(1)惧狼(1分)杀狼(1分)
(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分)止增笑耳(1分)。
5.(4分)
示例:像狼一样的愚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或: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言之成理即可,从狼的角度作答亦可。)
文言文阅读(11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李传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或长烟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复。
B.去国怀乡。 委而去之。
C.或异二者之为。 一食或尽粟一石。
D.先天下之忧而忧。 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11.翻译句子(2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12.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中加点部分。(3分)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文中的“迁客骚人”之所以“览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 。(2分)
14.下面句子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相近一项是( )(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答案】B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一般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本题考查文言文的一词多义,一般说来,诸多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做这种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如A项的“一”有两个意思,前者是全、都的意思;后者是表数词。B项的“去”意思一致。C项的“或”有两个意思,前者是“或许”的意思;后者是“有时”的意思。D项的“而”意思有四个:表转折,译为“但是”;表顺承,译为“就”;表修饰,译为“……地”;表并列,译为“……和……”。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故答案选B项。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前人对它的描述很详尽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意思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如“观”在这里是“景象”的意思,“备”有“详尽”的意思。再带入句中翻译就比较简单了。【答案】运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月圆水清的特点。(评分:3分,能答出比喻1分,品析景物特点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静影沉璧”是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赏析是说明此处比喻手法的作用。【答案】以物喜,以己悲(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选文,根据文意从文中找关键语句,如古仁人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的心境正好相反,为“以物喜,以己悲”。【答案】B
【解析】本题是一道课外拓展题,考查文言诗词的积累和运用。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感情相近的诗句,首先要了解该语句的思想感情是有关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再仔细阅读选项,揣摩其思想感情。找与之相近的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一10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飞来山上千寻塔
B.、念无与为乐者/如鸣佩环,心乐之
C.、盖竹柏影也/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无他,但手熟尔
8、下列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雪白的月光照入窗内(令人十分惬意),我快乐地走出门外。
B.、月光照入门窗内(正是夜游的好时机),我愉快地欣赏起来。
C.、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感到四周很漂亮),于是兴致十足地出发了。
D.、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赏月的缘由和内心喜悦、闲适的心境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突出作者与张怀民的意气相投。
C.、“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描写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虽未见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中的“闲”字,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10、下列名著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太上老君-----火烧孙大圣B.、鲁滨逊----绝望岛救“星期五”
C.、林冲----火烧草料场D.、毛太公----陷害猎户解氏兄弟
7.C8.D9.B10.C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⑦安所⑧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⑨。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①是岁:这一年,指宋神宗元丰五年。②望:阴历每月十五日。③雪堂:苏轼在黄州时建造的自住厅堂。④临皋:亭名。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这个良夜。⑦顾:但是。⑧安所:从什么地方。⑨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事。诸,“之于”的合音词。
7.下面子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状如松江之鲈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是岁十月之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C.已而叹曰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醉翁亭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
9.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分)
[e9201d84b79db370.jpg]
文言文阅读(13分,13-15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西方
B.斗折蛇行 蛇:像长蛇爬行那样
C.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D.佁然不动 佁然:高兴的样子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分)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17.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3分)
13.【答案】B
14.【答案】C[中国教育#^出版网~*
15.A
16.16.译文: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中%~国教育出&*版^网]
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7.答:①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是凄清。(1分)②我能够理解作者这种特殊的感受。(0.5分)看到美丽的景色,自然让人心情愉悦;然而生活中遭遇挫折,加上环境的凄清,难免又产生悲凉之感。(1.5分)(或者:我不认同作者这种感受。(0.5分)我们青少年,应该乐观向上,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5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⑵薄暮冥冥( )
⑶至若春和景明( ) ⑷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1.下列句子加点的“以”字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丛草为林B.蒙辞以军中多务
C.属予作文以记之D.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⑵微斯人,吾谁与归?
23.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3ff37efeeba7686a.jpg]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6分)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或 王 命 急 宣 ② 水 皆 缥 碧
6.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互相轩邈 舍其文轩 B.春冬之时 不能称前时之闻
C.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不知马也 D.不以疾也 不以物喜
7.解释加点词。(3分)
①夏水襄陵 襄: ②属引凄异 引:
③千转不穷 转:
8.翻译句子。(5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分)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3分)
9.甲乙两文都写了“猿鸣”,其用处有何异同?(3分)
5.(2分)①或/王命急宣 ②水/皆缥碧6. (3分)B
7. (3分)上,漫上 延长 通“啭”,鸟叫声
8.(5分)①(2分)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②(3分)横斜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9.(3分,每点1分)同:两文都以“猿鸣”反衬山林寂静;异:甲文侧重烘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凄清;乙文则侧重表现富春江的生机勃勃。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顾野有麦场 ⑵驰担持刀
⑶意暇甚 ⑷一狼洞其中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或以钱币乞之
B.其一犬坐于前 贤于材人远矣
C.乃悟前狼假寐 蒙乃始就学
D.复投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8.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15. ⑴后头看 ⑵放下 ⑶神情、神态 ⑷打洞 (4分,每题1分)
16.A(2分)
17.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2分)
18.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或“邪不敌正” (2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