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节选)

〔明〕魏学洢

8.在下面的“词语积累卡” ①、②横线上填写空缺的内容。(2分)

词语

例句

解释

例句

解释

高可二黍许

杂然相许

赞成 赞同

曳屋许许声

拟声词

先生何许人也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答应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能径寸之木 徐喷烟B.石青糁 公将鼓

C.启窗观 出淤泥不染D.若听茶声 吴广以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1.如果这件艺术品准备在博物馆展览,你会怎样介绍它?下面的文字是有关“核舟”的解说词,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3分) (①③需用原文语句填空)

这件“核舟”,堪称微雕艺术的高峰之作,为明代王叔远所做。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 王叔远“因势象形”刻核舟,舟上五人,不但须眉毕见,而且“各具情态” 。另外,凸显篛蓬,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34个字,“勾画了了”。清代魏学洢曾用细致的笔墨,用顺序说明此舟,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的“ ③ ”。现在就让我们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吧。

①“ ” ② ③“

8. 上下 ;处所、地方  评分意见:2分9.A 评分意见:本题2 分。

10.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9-12题。(共13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古用蔑缆,今民则以大麻絙,长四五十丈, 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胸前。分两朋,两向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 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中宗时,曾以清明日御梨园球场,命侍臣为拔河之戏。时七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竟输。韦巨源、康休璟年老,随絙而踣,久不能兴。上大笑,令左右扶起。明皇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

(选自宋朝王谠《唐语林》,中华书号2007年版,有删改)

【注】絙(gēng):粗绳。②朋:群。③御:驾临。④蕃客庶士:蕃客指外国、少数民族的客人;庶士指平民和官员。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临溪而 (2)筹交错

(3)者为输 (4)明皇御楼设此戏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2)随絙而踣,久不能兴。

译文:

11.请用自己的庆简要说明乙文中拔河游戏的规则有哪些。(3分)

答:

12.乙文中明皇见证了众人参与的“拔河”游戏,甲文中太守见证了“众宾”参与的 游戏,从中隐约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 的思想。(2分)

9.(4分)(1)捕鱼、钓鱼(2)酒杯(3)靠近,接近(4)屡次,多次(一个1分)

10.(4分)(1)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则太守醉了。(2分,“颓然”译错扣1分。(2)(他们)随着粗绳跌倒了,好久都爬不起来。(2分,“踣”译为“跌倒”蔌“倒下”,译错扣1分;“兴”译为“起来”或“起身”,译错扣1分)

11.(3分)将人分成两队,往相反方向一齐拉(答出“朝相反方向拉”亦可,只答“将人分成两队”不得分;竖一面大旗作为界线,以敲鼓为信号同时拉绳子,后退的一方胜利,接近界线(大旗)的一方失败(若答“后退的一方胜利”或“接近界线的一方失败”亦可)。(共四点,一点1分,满3分为止,照抄原文不得分)

12.(2分)投壶、下棋(1分,写出一个即可,若答“射”或“弈”亦可)与民同乐(1分)

【乙文参考译文】拔河,古代叫作牵钩。襄阳、汉中的风俗,常常在正月十五组织拔河。古时(拔河的绳子)用竹篾编成的缆绳,现在百姓则用大麻绳代替,绳长四五十丈, 绳子两头分别系着好几百条小绳索,挂在前面。(拔河时将人)分成二队,两翰相反方向一齐用力拉。在大麻绳的中间,竖一面大旗当作界线,以敲鼓作为信号,让两队互相拉绳。后退的一队胜利,接近界线的一队失败,这就叫作“拔河”。唐中宗曾在清明节驾临梨园(宫廷戏班的园子)球场,让身边的大臣们作拔河的游戏。当时七个宰相、两个驸马带领东队,三个宰相、五个将军组成西队。东队的人多,西队上奏说“(这样)不公平,请皇帝重新裁定,皇帝不给他们更改,西队最终还是输了。韦巨源、康休璟两人年老,随着大绳跌倒了,好久都爬不起来。唐明皇多次驾临城楼组织这种游戏,参加拔河的多达一千多人,呼喊声震天动地。外国、少数民族的客人,、平民以及官员,(在旁边观看),所有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感到震惊的。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十分、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即_________;以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形象;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1.D 2.B 3.A 4.B 5.D 6.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  2.A、C  3.从中间到旁边。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整体感知下面问题。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 的特点,说明雕刻技术的精巧。

2.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 ”一个动作和“ ”的神态看出来。

3.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有 的性格特点。

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者有“ ”的精湛技艺。(从第一段中找出原名来回答,也就是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5.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有着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6.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7.“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8.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9.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10.第三段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11.第三段有哪些细节描写,从而表现了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

12.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13.核舟这件工艺品精湛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归纳概括)

1.灵活 精致   2.“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3.豁达开朗   4.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5.轻松悠闲  专注悠闲    6.列数字 作比较 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7.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8.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嘻,技亦灵怪矣哉”    9.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0.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1. “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12. 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13.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所刻人物情态毕备

阅读《爱莲说》做下面的题。

1、文中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菊花、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了 的社会世态。

3、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5、《爱莲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也可以理解为借物喻人)的写法,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6、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有哪些美好品质?

7、周敦颐的咏莲名句是什么?

8、理解性默写。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喻君子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菊花”比喻隐士;“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爱慕富贵的人多,品德高尚的人少;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3、菊,是从正面衬托;牡丹,是从反面衬托,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4、(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傲。(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5、我们要鄙夷和厌恶那些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行为,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应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不像陶源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要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1)莲,花之群子者也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阅读《陋室铭》做下面的题。

1、《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而《爱莲说》的作者用“莲”自况,委婉批判了当时 的世风。所以两篇短文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2、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一、二句用“仙”和“龙”比喻怎样的人?这两句话所起什么作用?

4、文章第4——7句分别从 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6、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7、作者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8、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9、作者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10、理解性默写。

(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与“何陋之有”相互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陋室环境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洁傲岸、安贫乐道;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托物言志  2、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3、品德高尚的人 运用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主旨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  5、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代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他学习着古代名贤,有着他们的生活志趣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6、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7、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嘈杂的音乐扰耳也没有俗务缠身   8、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那些官僚们灯红酒绿的生活的鄙弃,含蓄的评判了他们寻欢作乐的生活态度,用来证明作者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9、略  10、(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蓝色入帘青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 ,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 ”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1.苏轼 宋 文学 唐宋八大家

  2.(1)想、考虑 (2)庭院里 (3)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 (4)时间多余 有闲情逸趣的人

  3.(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啊!

  4.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5.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令作者陶醉,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写月语句:

描写方法: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4.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紧扣景物特征去写 ,也都运用了堪称点睛之笔的 ______ 的表达方式。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于写景记游之中)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3.表现出作者面对挫折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4.①描写 议论 抒情  ②闲  仙

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1.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2.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