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出淤泥而不(2)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有闻 (4)而之不可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2分)

句子:

原因:

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2分)

我喜欢: 原因:

1、沾染(污染)  认为  少  命名

2、(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2)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美文品析

(2011·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两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月色入 户:___________________

(2)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

(3)午、未、申三时 止:___________________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1)写月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门户    (2)原来    (3)仅仅,只是    (4)美妙

2.【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回答时应将重点词语“但”“闲人”“耳”“安”“道”“哉”的词义准确译出。

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描写月色的句子不难找出,写法上要从运用的描写方法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来思考作答。

答案:(1)【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答案:【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附【乙】【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显得浓艳娇媚至极。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种情趣。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阅读下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怀民亦未( )

(2)相与于中庭 ( )

(3)张怀民 (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1段记叙了___________,第2段描写了____________,第3段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3段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睡觉    (2)散步    (3)找      (4)只是,不过

2.答案: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啊。

3.答案:夜游的过程    月色和树影     夜游时的感受

4.答案:作者在被贬谪期间内心感到不满,随着对美好的月色的欣赏,痛苦也得以暂时排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画线的字。

①其子曰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疑邻人之父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言句子。

①天雨墙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家甚智其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请按要求填空:

①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他的     ②说      ③丢失     ④的

  2.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②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

  3.①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②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阅读文言文

【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练。

【乙】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与世。世传皓惟一女,年十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是也。(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2、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匠师如其言 ( ) ②人皆服其精练 ( )

③而制度甚精 ( ) ④人怪而问之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②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4、从甲乙两文,你觉得喻皓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从文中举出句子说明理由。(4分)

1、 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2、①按照,遵照。  ②同“服”,佩服。  ③方法,技艺。④以……为怪,感到奇怪。

3、①匠师按照他的话(去做),塔终于(或于是)稳定了。

②他思考的精妙原来是这样。

4、示例:喻皓是一个经验丰富、胸有成竹的伟大建筑师,他考虑精细,能够注意到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可以看出喻皓经验丰富、胸有成竹;“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充分表现了喻皓考虑精细,能够注意到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人物形象2分,例句2分。大意对给满分,鼓励创新,只要言之有理。)

阅读柳宗元的《石渠记》选段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渠之广咫尺 ( )

(2)其长十许步 ( )

(3)昌蒲之 ( )

(4)然入于渴 (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渠广或咫尺 (代词,代石渠)

B.昌蒲被(代词,代石泓)

C.视既静 (代词,代山顶之物)

D.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代词,代渴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鸣/乍大乍细 B.渠之广/或咫尺

C.潭/幅员减百尺 D.其长/可十许步

5.从文中画出描写石渠周围景色的句子,并简要说说它带给作者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有时    (2)大约    (3)覆盖    (4)最终、最后

2.【解析】选A。“之”是结构助词“的”。

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在保证句子通顺的基础上,要把重点词语“逾”“往”“被”“环”“摇”“巅”“韵”“远”的意思译出。

答案:(1)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人们)会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2)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4.【解析】选C。应为“潭幅员/减百尺”。

5.答案: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石渠给作者以幽雅、喜爱之感。

附【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人们)会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1文中第1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2段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探寻水潭源流,第4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幽静(清幽、幽深、寂静、凄清、冷清)

2【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可结合第2段的“乐”和第4段的“凄”及作者的处境回答。

答案(示例):作者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文言文阅读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训学斋规》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词语。

⑴可以有得。 得:

⑵其义自见。 见: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⑴得:收获。⑵见:同“现”,显露。

2.先须熟读,继以精思。 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3.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介绍读书的步骤,并要专心致志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选段)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短语。

①缀行甚远 ( ) ②并驱如故 ( )

③一狼洞其中 ( ) ④变诈几何 ( )

2. 下面是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出屠夫心怀恐惧、急于摆脱狼的纠缠的心理状态。

B.选段中两处划波浪线句,后一句照应了前一句,说明屠夫对狼的判断是正确的。

C.选段“顾野有麦场”与成语“瞻前顾后”中的“顾”字意思是一样的。

D.选段以狼的死亡作结,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狼极端愚蠢,人聪明无比。

3.结合选文和生活经验,简要谈谈你所认识到的狼性。

1.①跟着走;②一起追赶;③打洞;④多少

2.D

3.在我们的印象中狼就是凶残、贪婪、狡猾的代表。狼在屠夫的骨头被它们吃尽后,仍紧追不舍,还想吃人;它们竟然想到派一只狼假睡来看住屠夫,拖住屠夫,另一只则试图从后面攻击他,正体现了这一特性。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狼的另一面—— 如母性,为救自己的孩子竟奔跑至死。狼性是复杂的,对它的认识不能太狭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 文学常识:【甲】文作者是 ,【乙】文作者是 。(2分)

2. 解释词语:请准确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御风,不以疾也。 ①

3. 翻译句子: 试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的翻译:

4. 内容理解:再读文言,请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

我的抄写:

5. 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4分)

我的理解:

1、① 郦道元    ② 李白

2、① 即使 ② 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词类活用)

3、略

4、《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

(链接:)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一般为: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选文一般短小精悍。

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一般为: ①文学常识(作家作品)②名句默写(名句美句关键句)③解释词语(通假多义异义活用等关键实词及重要虚词)④翻译文句(名句美句关键句)⑤内容理解(人物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分析)⑥主旨理解⑦文体发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