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陋室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 朝文学家 。(1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谓大同
C.、惟吾德馨 惟有乳下孙 D.、可以调素琴 则素湍绿潭
3、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何陋之有
C.、能以径寸之木 D.、实是欲界之仙都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山/不在高 B.、谈笑/有鸿儒
C.、可以/调素琴 D.、无案/牍/劳形
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两句是( )和( )(2分)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本文是一篇铭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押韵的,请找出本文押韵的字。(2分)
押韵的字有: 。
7、请给本文划分层次。(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8、请找出文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并翻译。(3分)
句子是: 。(1分)
翻译: 。(2分)
1、唐 刘禺锡
2、C
3、B
4、D
5、A C
6、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7、①②③/④⑤⑥⑦ /⑧⑨
8、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浅薄的人。
“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1、B 2、B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是以善为国者( )
(2)民富则安乡重家( )
(3)奚以知其然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 ”这一远见卓识。
1、(1)……的人(2)就(3)这样
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 (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同即可)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运用优美的语言把本文描绘的这种大同社会的场景展现出来。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甲】文介绍了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佛印绝类弥勒(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3)一士人善画( ) (4)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1、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逼真
2、(1)类似(2)通“屈”,弯曲(3)善于,擅长(4)早晨
3、(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2)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4、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2、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面山而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
2、C
3、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4、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
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表达实践
文言文阅读
黄鹤楼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
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
邑,俯拍
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
(1)普性深沉有岸谷 (2)坐窥井邑
(3)颓然碧窈 (4)以实奇
2翻译下列句子。
(1)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3)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3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面写黄鹤楼的高。
4对“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从修辞和词语的运用方面进行赏析。
1(1)岸谷 :形容人严肃刚正。 (2)井邑 :城乡。
(3)碧窈 幽深的草木丛中(或碧绿,幽远)。 (4)以:因为。
评分:均为书下注释,以书下为准,(3) 小题也可以参考教参。
2(1)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或在)这里休息,于是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2)(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就不会拿出钥匙(或就不会打开门锁开门迎客)。
(3)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或许多)拘谨顾及小节(或过分谨慎,拘于小节),遇事沉默不语(或按 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3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必细察其纹理( )
②项为之强( )
③徐喷以烟( )
④怡然自得( )
2、找出文中的成语(至少找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 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课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横线上。
① ② ③
5.说说作者幼时为什么“时有物外之趣”? 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1、(1)花纹 (2) 同僵,僵硬 (3)慢慢地 (4) 喜悦的样子
2、(1)庞然大物、(2)明察秋毫
3、(1)(略)(2)略
4.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5.一问:①他有很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 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③能大胆联想和想象。
石壕吏(节选)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附书至( ) 新战死( ) 未去( )
2、按提示填写句子。
⑴说明兵役之苛酷:
⑵说明战争之惨烈:
⑶说明战争破坏严重, 人们生活凋敝:
⑷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3、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 和 。借老妇人的口述,写出了这一家人的 ,控诉了封建官吏的 和 。
4、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1、信;最近;离开
2、⑴三男邺城戍 ⑵二男新战死 ⑶出入无完裙 ⑷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发展 高潮 悲惨生活 冷酷 残暴
4、安史之乱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故人不独亲其亲:
(2)不独子其子:
2、按照原文将横线上的语句补充完整。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5、(1)本语段可分为_____层,请用//线在文中划分。
(2)这几层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6、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25.杜甫诗三首
1、(1)以……为亲,意动用法;亲人。(2)以……为子,意动用法;孩子,儿女。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1)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2)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4、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5、(1)三;一层:从开头至“讲信修睦”;二层:从“故人不独亲其亲”至“不必为己”;三层:从“是故谋闭而不兴”至结尾。(2)总—分—总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写东坡外貌的句子是: ;
文中写佛印情态的句子是: 。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标出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3、用“//”给这段文字分层并概括各层意思。
4、试分析苏轼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各用一词)
苏轼: 佛印:
5、文中描写鲁直“如有所语”,佛印“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这是为了说明什么?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中峨冠而多髯者;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第一层:总述船头上的三个人。第二层:说明苏黄共阅手卷。第三层:介绍佛印的神态动作。
4、儒雅; 放旷
5、为了说明雕刻者的技艺娴熟和高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