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沿溯阻绝( )
(2)或王命急宣( )
(3)略无阙处( )
(4)不见曦月(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3、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4、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1(1)逆流而上 (2)有时 (3)通“缺”,中断 (4)急流的水
2、(1)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5、略
阅读《醉翁亭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
(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了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之僧智仙也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名之者谁
C.朝而往,暮而归 朝服衣冠
D.晦明变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行者休于树
A.告之于帝 B.苛政猛于虎 C.躬耕于南阳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往来而不绝者 中轩敞者为舱
A.B.
以为妙绝 射者中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C.D.
无丝竹之乱耳 至于负者歌于途
7. 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8.翻译划线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2 C
3 C
4 D
5 C
6 C
7 D
阅读《岳阳楼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方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状:胜景,好景色。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2.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 )B.或异二者之为( 的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的 )D.微斯人,吾谁与归 ( 没有 )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三、四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5.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1 C
2 A
3 A
4 C
5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阅读《三峡》,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D.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襄:上) B.或王命急宣(或:或者)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指飞奔的马) 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的确)3.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或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哀转久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B.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文章的第二段与李白诗《早发白帝城》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一段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D.文章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为了表现三峡巫峡很长,同时又深化了主题思想。
1 A
2 B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C
5 D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C.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3. 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5. 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1 D
2 D
3 C
4 D
5示例: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可。
阅读《口技》,按要求完成1—6题。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
B.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毕:全、都。)
C.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舒:舒服。)
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奋:扬起、举起。)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C.不能名其一处也。 D.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4.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第②段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
C.在第③段中,“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
D.从第④段中的“忽一人大呼‘火起’”,我们可以得知,大家正在欣赏口技表演时,突然发生了特大火灾,大家纷纷离开了现场。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
2 A
3 B
4 C
5 D
6(1)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2)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3)其中夹杂着用力拉扯崩塌倒下的声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
(3)虽有至道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选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1)不 知道(2)增长、促进(3)即使 最好的(4)不通,理解不了。 自己努力
2.(1)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学问。
(2)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评分说明:(1)直译为主,重点翻译“不足”和“困”。(2)重点解释“故”和“相长”。]
3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
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__《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一句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1.(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
2 .莲,是花中的君子。
3.叹惜知音少。追求洁身自好的情操。(答作者对莲的喜爱给1分)
4.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每空1分)
阅读文言文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 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
③妻子不觌( ) ④未尝不与书俱( )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3. 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何陋之有 B.渔人甚异之 C.能以径寸之木 D.乃引客就观之
1、⑴ 闻名、出名 ⑵ 使……劳累 ⑶ 妻子和孩子 ⑷ 从来没有
2、(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3、 B D
阅读【甲】、【乙】两文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不上。[④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⑤[升平]太平。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2) 或异二者之为 ( )
(3)或请重法以禁之 ( ) (4)自是数年之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
译文: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请联系当时范仲淹被贬放邓州这一史实,拟出对下联
上联: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 下联:
1.(1)这里指思想感情,(2)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3)有人(4)这
2.(2)译文: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
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 范仲淹贬放邓州城后乐先忧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