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舆: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心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出郭 (4)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读【乙】文第②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雷峰塔出发……在 洗脚……在 休息……终点是

4.【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很多共同特点。请结合画线语句,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说明。

1.(1)以……为乐 (或:感到快乐) (2)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及,等到  (4)这

2.(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树林间月光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3.惠因涧  龙井亭   朝音堂

4.示例一: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如【甲】文抓住潭水清澈来写,【乙】文抓住月夜寂静来写。

示例二:都运用衬托或侧面描写的手法。如【甲】文通过写日光、鱼影来烘托水清,【乙】文通过水声来烘托月夜寂静。 

示例三: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甲】文中“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乙】文中“草木深郁”是静,“流水激激”是动。

【甲】 墨 池 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乙】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    )

(2)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 (    )

(3)有积石横当其垠 (    )

(4)环之可上,望甚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

译文: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译文:

1(1)缓缓高起的样子 (2)能做的事,文中指写字 (3)尽头 (4)盘绕

2(1)推究王君的心思 ,难道是喜爱人家的长处。

(2)天神似乎是不会这样做的。那么天神果真没有吗?

阅读理解

(一)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 )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

(3)所以动心忍性( ) (4)困于心,衡于虑(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

4.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D

2(1)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 (2)为了(3)用这些来……(4)阻塞,不顺畅

3.(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 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

4.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5.示例:怒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沿溯阻绝( )

(2)或王命急宣( )

(3)略无阙处( )

(4)不见曦月(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3、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4、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1(1)逆流而上  (2)有时   (3)通“缺”,中断   (4)急流的水

2、(1)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5、略

阅读《醉翁亭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

(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了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僧智仙也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B.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处 之者谁

C.而往,暮而归 服衣冠

D.晦变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行者休

A.告之帝 B.苛政猛虎 C.躬耕南阳 D.天将降大任是人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往来而不轩敞者为舱

A.B.

以为妙 射者

宴酣之乐,非 势竞上,互相轩邈

C.D.

丝竹之乱耳 至于者歌于途

7. 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8.翻译划线的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2 C

3 C

4 D

5 C

6 C

7 D

阅读《岳阳楼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方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状:胜景,好景色。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2.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而长烟一空( 或许 )B.或异二者为( 的 )

C.处江湖之远则忧君( 他的 )D.斯人,吾谁与归 ( 没有 )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三、四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5.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1 C

2 A

3 A

4 C

5示例: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湖的壮美景象。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阅读《三峡》,按要求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D.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2.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陵(襄:上) B.王命急宣(或:或者)

C.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奔:指飞奔的马) D.清荣峻茂,多趣味(良:实在,的确)3. 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 予作文以记之

B.王命急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

C.有时发白帝,暮到江陵 晖夕阴,气象万千

D.哀转久率妻子邑人来此

5.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B.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文章的第二段与李白诗《早发白帝城》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一段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D.文章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为了表现三峡巫峡很长,同时又深化了主题思想。

1 A

2 B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C

5 D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①遂与外人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

C.①此人一一为具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以复

D.①停数日,辞 ②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

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C.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3. 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业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 有良田美池桑竹

C.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

D.便扶路 寻所志

5. 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1 D

2 D

3 C

4 D

5示例: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可。

阅读《口技》,按要求完成1—6题。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于厅事之东北角,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

B.一时齐发,众妙备。(毕:全、都。)

C.宾客意少,稍稍正坐。(舒:舒服。)

D.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袖出臂。(奋:扬起、举起。)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B.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C.不能名其一处也。 D.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4.与“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D.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B.第②段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

C.在第③段中,“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

D.从第④段中的“忽一人大呼‘火起’”,我们可以得知,大家正在欣赏口技表演时,突然发生了特大火灾,大家纷纷离开了现场。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

2 A

3 B

4 C

5 D

6(1)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2)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3)其中夹杂着用力拉扯崩塌倒下的声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

(3)虽有至道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选文集中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1(1)不     知道(2)增长、促进(3)即使     最好的(4)不通,理解不了。   自己努力

2.(1)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学问。

(2)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评分说明:(1)直译为主,重点翻译“不足”和“困”。(2)重点解释“故”和“相长”。]

3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

   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