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科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 便扶向路,处处

B.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C.舜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于声而后喻

D.人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1、D  

2、略  

3、C  

蜀贾卖药

刘基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贵贱,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之,不较;于是争之,其门限,月一,岁余大富。其兼取者,趋少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日:“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其取,而称其能贤。.其_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请益则之,不较 益:增加

B.于是争之 趋:前往

C.其门之限,月一 易:交易

D.人不其取 尤:指责

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岁余大富 ②旦食昏不足 ③其门限 ④举而任诸纲纪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下列对文中意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只出售品质好的药材且不过分营利的商人,其店铺中午就像晚上一样冷清。

B.好的和不好的药材都卖的商人,因为一切为顾客着想,最终也富了起来。

C.专卖品质不好的药材的商人,因其价格便宜,人们争相购买。

D.清廉的县尹,离任时,没有钱来租赁船只,被人耻笑。

1C

2D

3B

读《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1],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对下面四句话的翻译不准确的一句是( )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翻译:早晨天气晴朗,傍晚天色阴沉,气象千变万化。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翻译: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么会有所不同呢?。

2.下面对选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3.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采用对比的手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B.作者描写岳阳楼大观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洞庭湖浩瀚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令人产生遐思,流连忘返。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选文既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还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将抒情、议论、写景自然的结合起来。

1.D  

2.A  

3.B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③,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选自《水经注 江水》

注:①形容:形状、样子;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③悉以临惧相戒: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④践跻:登临

1.下列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 )( )

A. 非亭午夜分B. 隐天

其剑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千万地(《以虫治虫》)

C. 王命急宣D. 春冬

绝壁十许丈 曾无称有山水美也

E. 不疾也

徐喷烟(《幼时记趣》)

2.句子翻译: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3.【甲】文中,能体现【乙】文袁山松所说的“悉以临惧相戒”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

;而【乙】文袁山松所说的“既至欣然”又与【甲】文中郦道元所言的“ ”中所直接表露的情感是相一致的。

4.有人说,【甲】文写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请你结合文段【甲】中的画线句,具体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5.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不管是写夏水还是写春冬之水,都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请以【甲】文的夏水为例,品味写法的妙处。

1.BD

2.两岸高山重重叠叠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良多趣味

4.“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蠛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一起—伏,曲尽奇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大意对即可)

5.如:“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夏水的迅疾,有一泻千里的感觉。再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山水图。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出淤泥而不染

(3)宜乎众矣 (4)花之隐逸者也

(5)陶后鲜有闻 (6)花之君子者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4.文中提到的三种花,你喜欢哪种花?为什么?

1略

2(略)

3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4.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是/我于/花之未开      D.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可爱者甚(      )    (2)亭亭净(      )

(3)芙蕖则不(      )    (4)复蒂下生蓬(      )

3.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4.【甲】【乙】两文都是咏荷之作,请从表现手法及其侧重点角度,比较它们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1.C(提示: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是/我/于花之未开。)

2.(1)多 (2)树立 (3)这样 (4)却

3.(莲)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 (2)等到它茎叶一长出水面,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向上长,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

4.同:【甲】【乙】两文都运用对比手法描绘荷花,突出它与众不同。

异:【甲】文侧重抒写作者的感受,表现荷花的内在品质;【乙】文侧重描写荷花的形态特征,表现荷花的可供观赏。

阅读《〈梦溪笔谈〉二则》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 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梦溪笔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作者是________朝科学家,政治家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岁以大( ) (2)以金钗( ) (3)其有钳( ) (4)人其板(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秋田之害 两三级

B.土中狗蝎 匠师其言

C.旬日子方尽 人伏其精练

D.虫旧曾有之 匠师如

E.以钳搏 问塔动

4.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人皆伏其精练。

5.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忽有一虫生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说明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存在。

B.岁以大穰

“以”是“因为”之意。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C.、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无可奈何”表明大家无计可施,“密使”“贻以金钗”写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反衬喻皓技术之高。

D.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笑”表现出喻皓为自己能解决“塔动”问题而由衷高兴。

1.宋  沈括 

2.(1)rǎng          (2)yí       (3)huì       (4)lǚ 

3.C 

4.(1)十天后,子方虫全被“傍不肯”消灭干净,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2)人们都佩服他高明。 

5.D   

阅读《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 ( ) (2)驴不胜怒,蹄之( )

(3)以为且噬己也( ) (4)益习其声 ( )

2、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1)从虎的角度来写驴的外形的句子是:

(2)细致地描写老虎想了解驴子的急切心情的句子是:

(3)成语“黔驴技穷”中的“技”指代的就是驴的“ ”和“ ”

(4)老虎摸清了驴子的底细,深刻认识了驴的本质之后,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4、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1、(1)偷看   (2)用脚踢(3)咬(4)逐渐或更加 

2、略    

3、略

4、(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5、例如: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运用到每个成语,意思对即可。)

6、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能够获得胜利。或:一定要有真实本领,过硬的本领是适应生存的法宝。意对即可。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揽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问,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国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携( ) 壑( ) 槛( )外 深邃( )

啾唧( )( ) 娠( ) 搜剔( ) 窈( )

2.解释加点的字。

富人于五所园也。( ) 主人处处款之( )

缘坡植牡丹、芍药,( ) 卧房槛外( )

颓然碧窈。( ) 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 )

3.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以幽阴深邃奇。

4.体现出园子主人地位不同寻常的句子是哪一句?

5.第二小节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

6.本篇文章说明了于园怎样的特点?表现设计者怎样的构思?

7.选一句你最欣赏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1.xié hè jiàn suì jiū jī shēn tī yáo

2.建筑园子。殷勤招待。栽种。栏杆。碧绿幽远。精心地构思。

3.(如果)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贴,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开门迎客的。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4.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5.采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游于园所见所感。

6.假山石奇特;巧妙的构思。

7.略

北宋时扬州的“州城”,只略向南稍加扩展,而蜀岗上的“子城”已成为废墟。

南宋期间,扬州成了江淮地区抗金、抗元的主要战地之一。朝廷命扬州知州吕颐浩在“州城”的基础上修建“宋大城”。西城墙南起砚池经保障河北至长春桥,全长2860米;北城墙在漕河南,西起长春桥,东至高桥以西,全长2100米;东城墙在古运河西岸,北起高桥,南接康山街,全长2950米;城南墙沿用唐“罗城”南城,沿古运河北岸,全长2200米。这座宋大城全部用大砖砌造。

数十年后,为适应军事需要,又在原蜀岗“子城”的废墟上修筑土城“堡寨城”,也称“堡城”。它的西、南、北城垣(yuán墙)大部沿用原“子城”的城垣加以修筑,只另筑了东墙。这座城的周长约5000米,面积1.6平方公里。堡城与“宋大城”相对,其间相隔约一公里,又筑“夹城”以通往来。所以这时扬州一地有三城,即“宋大城”、“堡城”和“夹城”,总称“宋三城”。又因三城形似蜂腰,所以又名“蜂腰城”。宝祐年间堡城重建,因此堡城改名为“宝祐城”。

……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有不少印有“大使府造”的字样,还有不少城砖印有韩世忠抗金__的番号和后来抗元__的番号,这正反映了南宋时建城的军事目的。

1.文中加粗的“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宋三城”的布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在介绍“宋大城”时是按________________顺序说明的。

3.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的“这”指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段说明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原蜀岗“子城”废墟上修筑的“堡城”和“宋大城”一样,全部用大砖砌造。

B.“堡城”城墙是在原“子城”四周的城垣上修筑起来的。C.“宋大城”和“宝祐城”是应军事的需要——抗金、抗元而修筑的。

1.不能。说明扬州城的重要战略地位。

2.“形似蜂腰”方位

3.列数字  打比方

4.“扬州出土的宋城遗址城砖中,……抗元__的番号”

5.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