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科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1、D
2、略
3、C
(三)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三)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谓其人曰(谓: )
⑵今日病矣(病: )
⑶予助苗长矣(予: )
⑷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
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⑵苗则槁矣。
4、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5、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 为主,第二层以 为主。
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1.⑴告诉,对……说⑵疲倦⑶我⑷快步走
2、A
3、⑴天下不想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⑵禾苗却枯死了。
4、寡谦鲜耻、孤陋寡闻、薄情寡义 、寡不敌众等
5、“||”应标在“苗则寡矣”的后面;记叙,议论
6、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意思相近即可)
(二)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人,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注: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
1.解释文中的词语:
⑴见其灶直突(其: )
⑵不者且有火患(且: )
⑶谢其邻人(其: )
⑷余各以功次坐(以: )
2.译句:
⑴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⑵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⑶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盲曲突者。
3.你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主人”?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⑴代主人⑵将要⑶代主人⑷按照
2.⑴有个人到别人家作客,看到主人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着柴草。⑵现在论功行赏,劝你改为弯曲的烟囱,搬走柴草的人没受到恩惠,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被待为上宾?⑶其余的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而不安排劝他改烟囱的人。
3.合情合理即可
4.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太固执。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的香味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跟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欲信大义于天下
B. 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 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
1.B.芳:香花。
2.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因、因为”)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醉翁之意不在酒( )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云归而岩穴暝( ) (4)杂然而前陈者(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而林霏开 环而攻之而不胜
B.醉能同其乐 其真无马耶
C.山间之四时也 戴朱缨宝饰之帽
D.醒能述以文者 徒以有先生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4.阅读下列文言短文,用“/”为画线句子断句,只能断8处。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 上沤鸟舞 而不下也
1.(1)情趣(2)寄托(3)归拢(4)摆放
2. C(A.连词,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B.代词,可译为“他们”或“百姓”;副词,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C都是结构助词,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D.介词,用;连词:因为。)
3.(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了绿阴。
(2)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苍颜”“颓然”
4.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列子 ·黄帝》)
阅读《〈庄子〉二则》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谋报浑沌之德 德:恩, 恩情。
B.人皆有七窍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C.犹疾视而盛气 疾视:很快地看。
D.已无变矣 无变:没有反应了。
2.对下面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海之帝为倏 之:的。
B.以视、听、食、息 以:按照。
C.子无以鲁国骄士 以:因为。
D.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 其:这里指杨震。
3.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浑沌待之甚善 译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
B.尝试凿之 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C.方虚骄而恃气 译文:正虚狂骄傲又充满一股血气。
D.犹应向影 译文: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而有所反应。
4.下列对这篇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倏”“忽”都是转眼之间的意思,庄子用这两个字来做神的名字,意在说明二神做事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B.《浑沌之死》认为无为是自然的本性,若被加上智巧机智等小聪明,本性将遭到破坏而死亡。
C.《呆若木鸡》意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君王: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怒自威;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
D.《呆若木鸡》在写法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有想象……不蔓不枝,典雅古朴的语言,使寓言故事意境幽远。
1.C
2.B
3.C
4.A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侵晓窥檐语( ) (2)可爱者甚蕃( )
(3)芙蕖则不 然 ( ) (4)自夏徂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3.【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 景仰,不受人利用。
4.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译文:
5.【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 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 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6.【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
答:
1.(1)临近拂晓(2)多(3)这样(4)往,到
2.D
3.B
4.(1)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污秽。(2)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分内之事,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5.思念故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时间 喜爱、赞美
6.用具体的词,更为直观可感;写景叙事化,更富动感,更像电影;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莲荷一片临风而举的最基本特征;字字用得妙,尤其是“一一”二字;还表现了诗人不断扩展,默默欣赏的情感。
鸟 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口官口官 ② 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③,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⑤,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⑥不深山之适⑦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选自《戴名世集》)
【注释】①日:有一天。 ②口官(guān)口官: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 ③盏:杯 ④掬:捧。 ⑤鷇(kòu):初生的小鸟儿。 ⑥奚:为什么。 ⑦适:到。 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去地不五六尺( ) (2)手下,鸣乃已(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手能及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B. 雏且出矣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C. 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D. 不知其何鸟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译文:
4.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⑴ 距离(离开) ⑵ 停止
2. B (B均为副词,译为“将要、将近”;A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无实义;C前者为介词,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为“比”;D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
3.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4.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注意回避风险,尽量远离祸患。
阅读下面的文字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悄怆幽邃(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3.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答:
1.①大约 ②忧伤的样子
2.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内心“悄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