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fó xiàng 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 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译文:

3.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1(1)这(2)听说(3)方才(4)离开

2.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3.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申屠献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dì zàng 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普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辩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注释】①申屠敦:人名。申屠,复姓。②云璃(chī)小指鼎上所雕的云和璃的图形。璃是传说中一种似龙而无角的动物。③文:花纹。④烂如:明亮有光彩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⑤金工: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⑥淬(cuì ):铸造器物时把它烧红,浸人水中,以增加硬度。⑦第:但,只。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呼金工象而铸之 象: 贵人宝之 宝: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译文:

(2)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译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申屠敦遭遇的看法。(4分)

1象:模仿;宝:以……为宝

2.(1)众宾客也一个接一个地都说:“这鼎确实不是真的。”(2)我从今以后终于明白权势完全能使是非颠倒啊!

3.申屠敦的遭遇完全是由于鲁生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故意造假造成的。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策之不以其道(道理)D.执策而临之(面对)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橱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1.C(正确的方法)

2.C(A第一个助词是“的”之意,第二个是放在主谓之间无实义;B第一个应是“按照”的意 思,第二个应是“来”的意思;D第一个是表反问相当于“难道”,第二个作代词翻译为“他”。)

3.B(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

4.“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字“或”译为“有时”。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或对句子的翻译有误的是( )

A.船载以入(用船)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庞然大物。

B.蔽林间窥之(偷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老虎)悄悄走出树林,来接近它,不能互相了解。

C.益习其声(渐渐,更)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与它搏斗。

D.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老虎)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驴的肉,才离开。

2.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畏惧,从而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B.第一段开头写“好事者”用船运进一头驴后,发现没有用处,就放在山下,这是行文的铺垫,为虎和驴的相见准备了条件。

C.第二段写“虎”与“驴”较量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用“虎”的胜利说明:实力是决定成败的因素,但外形、声势更应重视。

D.本文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写法,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和知己知彼、做事谨慎的“虎”,引人入胜。

1.B(老虎渐渐走出树林,靠近驴,小心谨慎地,不了解驴是什么东西)

2.C(曲解文意。实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不是更应该重视“外形、声势”)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答: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答: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

1. (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2. D   

3.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6.【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8.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桃花源记》

【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满井游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忘路之远近 聂政之刺韩傀也

B.屋舍俨然 吴广以为然

C.于是冰皮始解 于是鴟得腐鼠

D.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为何若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一致的是( )

A.欲穷其林 泉而茗者

B.渔人甚异之。 作则飞沙走砾

C.复前行 红装而蹇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4.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飘荡、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有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1.C(之:的;无意义。然:…… 的样子;这样。为:被;是)于都“在”

2.D(都是借代)(A穷:形作动,走到……的尽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B异:形意动用法,以.....为异。 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C前:名作状语,向前 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

3.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4.D(桃花源记不是游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轻通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 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交趾:汉郡,相当于越南北部。②正法:正当的法制。③衿:佩带。缡:佩巾。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挂好佩巾。④谨敕:谨慎。

1. 对文中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还书诫之曰 书:写信。

B.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汝曹:你们。

C.清浊无所失 清浊:此处指善恶之人。

D.郡将下车辄切齿 下车:刚到某地。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轻通侠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所以复言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陷为天下轻薄子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D.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严、马敦是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他们都喜欢议论别人的事,爱与侠士结交。

B.马援也很喜爱和 看重季良,但他不希望侄子们学习季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季良不择友而交。

C.马严、马敦既没有学习伯高,也没能效仿季良,最终被天下人轻视。

D.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马援本人也是一个谨言慎行,不好说人长短,非常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人。

1.D

2.B

3.C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宣,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2.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近朱者赤,

3.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1 B

2.近墨者黑

3能辩证地分析这个观点,并能言之成理即可。

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枭(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选自《太平御览》)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至于其国( )

②啄树则灿然火出( )

2.翻译句子。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3.故事中的圣人受“啄树则灿然火出”的启发,发现钻木取火。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一例。

  1。①这个  ②就

2.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于是就用小树枝钻木取火。

3.例:鲁班受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而发明锯;牛顿受苹果落地现象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两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 “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 “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家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仅怒怨相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①曲:酒母,酿酒所使用的发酵剂。②诮: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

1.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犹水也(尚且)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尔第不循我法耳(遵循、按照)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何异于是

B.是我忘记下米 何异于是

C.其人善忘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D.七日而尝之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3.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4.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1.A  

2.C

3 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4.舍本逐末。写成“本末倒置”也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