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之者谁

B.何陋有/邑人奇

C.有龙灵/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是陋室/微人,吾谁与归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惟吾德(    )

(2)素琴(    )

(3)谈笑有鸿儒(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开头肯定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前后矛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本文在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九)陋室铭

1.D 解析:A项,第一个“名”是动词,“闻名”;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B项,第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方仲永。C项,第一个“则”是连词,“就”;第二个“则”是副词,“就是”。D项,两个“斯”都是代词,“这”。

2.(1)品德高尚 (2)弹奏 (3)大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4.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交往高雅,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5.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6.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7.D 解析: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呼应“德馨”,反诘扣题,发人深思。

(八)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群响毕

B.风烟净/宫中府中,为一体

C.富阳至桐庐/非亭午夜分

D.负势竞/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许里/猿则叫无绝

B.任东西/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流飘荡/隶而者,崔氏二小生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潭中鱼可百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势竞上(    )

(2)互相轩(    )

(3)水皆缥碧(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八) 与朱元思书

1.B 解析:A项,第一个“绝”是形容词,“独一无二的”;第二个“绝”是动词,“消失”。B项,两个“俱”都是副词,“都”。C项,第一个“自”是介词,“从”;第二个“自”是连词,“如果”。D项,第一个“ 上”是名词用作动词,“向上”;第二个“上”是形容词,“上等的”。

2.D 解析:A项,第一个“百”是数词,“十的十倍”;第二个“百”是数词,“极言其多”。B项,第一个“意”是名词,“心愿”;第二个“意”是动词,“打算”。C项,第一个“从”是介词,“顺、随”;第二个“从”是动词,“跟随”。D项,两个“许”都是数词,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3.(1)凭借 (2)向远处伸展 (3)青白色

4.(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那些像鸢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深可见底,水流很急,动静相生。静态:清澈;动态:急猛。

7.“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和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充满了生机,显示出山的“奇” 。

8.B 解析:并不是对偶。

 

(七)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手有百/不能其一端

B.群响毕/空谷传响,哀转久

C.中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

D.满寂然/众宾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其一处也/并自为其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稍稍宾客其父

C.众毕备/以为

D.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宾客大宴/天大雨,道不通

B.八尺屏障/勿于人

C.既儿醒/妇拍呜之

D.妇抚儿/儿含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宾客大宴(    )

(2)不能其一处也(    )

(3)妇抚儿(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统领全文的关键字是“善”,请问作者是怎样多方面突出“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末重现道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 第2、3、4段中写听众的反应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七)口 技

1.B 解析:A项,第一个“指”是名词,“手指”;第二个“指”是动词,“用手指”。B项,两个“绝”都是动词,“停止、消失”。C项,第一个“间”是动词,“夹杂”;第二个“间”是动词,“间隔、隔离”。D项,第一个“坐”通“座”,“座位”;第二个“坐”是动词,“坐”。

2.D 解析:A项,第一个“名”是动词,“说出”;第二个“名”是名词,“名字”。B项,第一个“宾客”是名词,“客人”;第二个“宾客”是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C项,第一个“妙”是名词,“奇妙的声音”;第二个“妙”是形容词,“奇妙”。D项,两个“但”都是副词,“只”。

3.A 解析:A项,两个“会”都是副词,“适逢”。B项,第一个“施”是动词,“设置,安放”;第二个“施”是动词,“施加”。C项,第一个“而”是时间副词词尾,与“既”连用;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第一个“乳”是动词,“喂奶”;第二个“乳”是名词,“乳头”。

4.(1)适逢,正赶上 (2)说出 (3)喂奶

5.(1)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人。

(2)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

(3)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6.正面写口技表演精彩逼真,侧面描写听众的强烈反应、道具的极其简单,突出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7.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8.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C 解析:应为“侧面烘托”,非正面描写。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于畎亩之中/野芳而幽香

B.故天将降大于是人也/重而道远

C.必先苦其心/便扶向路,处处

D.则无敌国外患者/不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今亦死,举大计亦死

B.国亡/人过,然后能改

C.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安能辨我雄雌

D.傅说于版筑之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大名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于虑(    )

(2)入则无法家士(    )

(3)管夷吾于士(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B 解析:A项,第一个“发”是动词,“被任用”;第二个“发”是动词,“开放”。 B项,两个“任”都是名词,“责任,担子”。C项,第一个“志”是名词,“意志”;第二个“志”是动词,“做标志”。 D项,第一个“出”指“在国外”;第二个“出”是动词,“出去”。

2.B 解析:A项,第一个“亡”是动词,“灭亡”;第二个“亡”是动词,“逃跑”。B项,两个“恒”都是副词,“经常、常常”。C项,第一个“是”是代词,“这个”;第二个“是”是动词,表判断。D项,第一个“举”是动词,“被任用”;第二个“举”是动词,“做”。

3.(1)通“横”,梗塞 (2)通“弼”,辅佐 (3)被选拔

4.(1)(通过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因此灭亡。

5.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6.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7.C 解析:应是“先从个人再说到国家”。

(五)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心也/亦不可以已乎

B.二者不可兼/之则生

C.所识穷乏者得我/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

D.所欲有甚生者/皆以美徐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鱼而取熊掌者也/屋俨然

B.由是则生有不用也/呼尔与之

C.此谓失其本心/客美我者

D.舍而取义者也/由是则而有不用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也(    )

(2)万钟于我何焉(    )

(3)所识穷乏者我与(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论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鱼我所欲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善于叙事抒情,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B.“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排比,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C.文章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进行比较,把“鱼”比作“生”,把“熊掌”比作“死”。

D.道理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它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五) 鱼我所欲也

1.C 解析:A项,两个“是”都是代词,“这”。B项,两个“得”都是动词,“得到”。C项,第一个“与”通“欤”,语气助词;第二个“与”是动词,“给、给予”。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比较。

2.C 解析:A项,第一个“舍”是动词,“舍弃”;第二个“舍”是名词,“房屋”。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C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生”是名词,“生命”;第二个“生”是动词,“生存”。

3.(1)通“避”,躲避 (2)益处 (3)通“德”,感激

4.(1)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2)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保持不丢掉罢了!

(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5.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形象生动地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了铺垫。

6.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和礼义、正义。      

“义”是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抗震救灾就是最好的体现.全民救灾,连老弱病残,甚至乞丐都投身进来参加,各个民族自觉踊跃参加,这本身就是民族人格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等,便是“义”的体现。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B 解析:A项,应为善于议论,非“善于叙事抒情”。C项,把“熊掌”比作“义”。D项,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

(三)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湖中得更有此人/且置土石

B.余强饮三大白别/宋无罪攻之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旦日,从外来,与坐谈

D.是日定矣/有痴似相公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问姓氏/如土石何

B.挐一小舟/荆国有于地而不足于民

C.上下白/长烟

D.是更定矣/吾三省吾身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    )

(2)湖中焉得有此人(    )

(3)余强饮三大而别(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怎样理解这个“独”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选项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文章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三)湖心亭看雪

1.A 解析:A项,两个“焉”都是代词,“哪里”。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客”是动词,“客居”;第二个“客”是名词,“客人”。D项,第一个“更”是名词,“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第二个“更”是副词,“更加”。

2.C 解析:A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项,第一个“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二个“余”是形容词,“多余的”。C项,两个“一”都是副词,“全,都”。D项,第一个“日”是名词,“天”;第二个“日”是副词,“每天”。

3.(1)停止,消失  (2)还 (3)酒杯

4.(1)(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7.作者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时“独往”的行为,表现出他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同时,深夜独往,也蕴含着不愿见世人的避世幽愤。

8.D 解析:应为“侧面烘托”。

爱 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亭亭净植 植:

(5)宜乎众矣 宜: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文: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文:

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答:

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

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当然  

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3 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 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乙】鲁宗道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以实言对。”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之。宗道谢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饮 酒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①第以实言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以光先帝遗德 光:

(2)尝微行就饮肆中 尝:

(3)使者及门 及: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

(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译文:

5.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答:

1.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2. B

3.(1)发扬光大 (2)曾经 (3)到(至)

4.(1)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2)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那什么来回答?

5.忠实(意思对即可)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 ②寻向所志( )

③阡陌交通( ) ④便要还家( )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3.选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

答:

5.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①对……感到诧异 ②标志,标记 ③交错相通 ④能“邀”。邀请

2.①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②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两个朝代了。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5.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意思对即可。

捕蛇者说

柳宗元

蒋氏大威,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窃,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询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①向吾不为斯役 向:

②则弛然而卧 然:

③谨食之 食:

④故为之说 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译文:

3.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1.①假使②……的样子③喂养④所以

2.①您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②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生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

3.苛政猛于虎(或“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意同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