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B.念无与为乐者/微斯人,吾谁与归
C.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D.相与步于中庭/苟全性命于乱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与外人间隔
B.庭下如积水空明/而或长烟一空
C.月色入户/便舍船,从口入
D.庭下如积水空明/自以为不如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十四)记承天寺夜游
1.B 解析:A项,第一个“然”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然”是连词,表转折。 B项,两个“与”都是连词,“跟,和”。C项,第一个“寻”是动词,“寻找”;第二个“寻”是副词,“不久”。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在……中”。
2.A 解析:A项,两个“遂”都是副词,“于是”。B项,第一个“空”是形容词,“空灵”;第二个“空”是动词,“消散”。C项,第一个“入”是动词,“照进”;第二个“入”是动词,“进入”。D项,第一个“如”是副词,“好像”,第二个“如”是动词,“比得上”。
3.(1)想到 (2)一起 (3)只是
4.(1)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用拟人的手法,写月色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做伴。
6.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C 解析:前者为快乐,后者为“与民同乐”。
(十三)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必有我师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温故而知新
C.可爱者甚蕃/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敢出一言以复
D.花之隐逸者/牡丹之爱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
(2)香远益清( )
(3)陶后鲜有闻(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三) 爱莲说
1.D 解析:A项,第一个“焉”为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第二个“焉”为兼词,“于之”“于是”。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C项,第一个“者”是助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放在分句句末,引出原因。D项,两个“宜”都是副词,“应该”。
2.D 解析:A项,第一个“鲜”是副词,“少”;第二个“鲜”是形容词,“鲜艳”。B项,第一个“远”是动词,“远播”;第二个“远”是副词,“远远地”。C项,第一个“出”是动词,“从……出来”;第二个“出”是动词,“说出”。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3.(1)多 (2)更加 (3)少
4.(1)出生于污泥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3)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意思相近即可)
6.D 解析:应为对当时人们追求富贵之风气的鄙弃。
(十二)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良多趣味( )
(2)属引凄异( )
(3)每至晴初霜旦(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三峡的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是如何从不同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十二)三 峡
1.B 解析:A项,第一个“或”是“有时”的意思;第二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B项,两个“林”都是“树林”的意思。C项,第一个“绝”是“消失”的意思;第二个“绝”是“断”的意思。D项,第一个“素”是“白色”的意思;第二个“素”是“不加装饰的”的意思。
2.(1)的确 (2)连接 (3)早晨
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4.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因为三峡的水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使人惊惧;春冬之时,水清景美,使人欣喜;秋季是水枯的时候,感觉凄凉。夏、春冬、秋的记叙顺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写的。春冬两季之所以合在一起,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做一般性的略写处理。
6.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疾,突出江水的凶险和急速的特点,写出了奔放美。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景色的清丽奇秀,写出了清幽美。
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的萧瑟的气氛,写出了凄婉美。
7.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
(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8.A 解析:按照“夏春冬秋”水势由盛而衰的顺序写的。
(十一)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守之乐其乐/如鸣珮环,心乐之
B.醉翁之意不在酒/宾客意少舒
C.而乐亦无穷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人之乐
B.太守谓谁/此之谓失其本心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射者中,弈者胜/予观夫巴陵胜状
B.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而不胜
C.行者休于树/躬耕于南阳
D.云归而岩穴暝/吾谁与归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2)云归而岩穴暝( )
(3)野芳发而幽香(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里的“醉”有何深意,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因贬官而造成的郁闷心情。
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面。
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十一) 醉翁亭记
1.A 解析:A项,两个“乐”都是动词,“以……为乐”。B项,第一个“意”为名词,“情趣”;第二个“意”为名词,“心情”。C项,第一个“穷”是形容词,“穷尽”;第二个“穷”是形容词,“穷困”。D项,第一个“间”是名词,“当中”;第二个“间”是动词,“夹杂”。
2.B 解析: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B项,两个“谓”都是动词,“是”。C项,第一个“秀”是形容词,“秀丽”;第二个“秀”是形容词,“茂盛、繁盛”。D项,第一个“临”是动词,“高踞”;第二个“临”是动词,“到”。
3.C 解析:A项,第一个“胜”是动词,“赢”;第二个“胜”是形容词,“美,好”。B项,第一个“环”是动词,“环绕”;第二个“环”是动词,“包围”。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第一个“归”是动词,“聚拢”;第二个“归”是动词,“归依”。
4.(1)离开 (2)聚拢 (3)香花
5.(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2)容颜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3)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6.“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7.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8.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9.C 解析:还有“太守宴”。
(十)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
C.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
D.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似与游者相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
C.乃记之而去/屠乃奔倚其下
D.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可久居( )
(2)悄怆幽邃( )
(3)斗折蛇行(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小石潭四周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十)小石潭记
1.D 解析:A项,第一个“伐”是动词,“砍伐”;第二个“伐”是动词,“进攻、讨伐”。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拿、用”。C项,第一个“可”是动词,“可以、能够”;第二个“可”是副词,“大约”。D项,两个“从”都是动词,“跟随”。
2.C 解析:A项,第一个“乐”是动词,“嬉戏”;第二个“乐”是名词,“乐趣”。B项,第一个“差”是形容词,“长短不一”;第二个“差”是动词,“交错”。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D项,第一个“清”是形容词,“清澈”;第二个“清”是形容词,“冷清”。
3.(1)停留 (2)深 (3)像北斗七星
4.(1)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
(3)(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先是高兴,后来心情变得很凄凉;因为眼前的美好景色使他感到高兴,但快乐是短暂的,被贬的哀怨和小石潭的凄清环境使他内心郁闷之情始终无法排遣,并时时萦绕在心头,所以心情又悲凉起来。
6.一方面确实是小石潭四周环境给人凄凉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当时政治失意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7.潭水特点:清凉、清澈。“水尤清冽”从正面写水的清凉、清澈。“全石以为底”“如鸣佩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还通过鱼的动静变化暗写水的清澈。
8.D 解析: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先乐后忧的心情。
(九)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B.何陋之有/邑人奇之
C.有龙则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斯是陋室/微斯人,吾谁与归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
(2)调素琴( )
(3)谈笑有鸿儒( )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开头肯定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是否前后矛盾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以陋室比古圣贤的居室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本文在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九)陋室铭
1.D 解析:A项,第一个“名”是动词,“闻名”;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B项,第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方仲永。C项,第一个“则”是连词,“就”;第二个“则”是副词,“就是”。D项,两个“斯”都是代词,“这”。
2.(1)品德高尚 (2)弹奏 (3)大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4.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交往高雅,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5.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圣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6.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7.D 解析:作者在结尾处运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呼应“德馨”,反诘扣题,发人深思。
(八)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群响毕绝
B.风烟俱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自富阳至桐庐/自非亭午夜分
D.负势竞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B.任意东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从流飘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潭中鱼可百许头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负势竞上( )
(2)互相轩邈( )
(3)水皆缥碧(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形容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八) 与朱元思书
1.B 解析:A项,第一个“绝”是形容词,“独一无二的”;第二个“绝”是动词,“消失”。B项,两个“俱”都是副词,“都”。C项,第一个“自”是介词,“从”;第二个“自”是连词,“如果”。D项,第一个“ 上”是名词用作动词,“向上”;第二个“上”是形容词,“上等的”。
2.D 解析:A项,第一个“百”是数词,“十的十倍”;第二个“百”是数词,“极言其多”。B项,第一个“意”是名词,“心愿”;第二个“意”是动词,“打算”。C项,第一个“从”是介词,“顺、随”;第二个“从”是动词,“跟随”。D项,两个“许”都是数词,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3.(1)凭借 (2)向远处伸展 (3)青白色
4.(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那些像鸢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深可见底,水流很急,动静相生。静态:清澈;动态:急猛。
7.“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和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充满了生机,显示出山的“奇” 。
8.B 解析:并不是对偶。
(七)口 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B.群响毕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D.满坐寂然/众宾团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名其一处也/并自为其名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稍稍宾客其父
C.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D.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会宾客大宴/会天大雨,道不通
B.施八尺屏障/勿施于人
C.既而儿醒/妇拍而呜之
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 )
(2)不能名其一处也( )
(3)妇抚儿乳( )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统领全文的关键字是“善”,请问作者是怎样多方面突出“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末重现道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B.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C.听众的反应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属正面描写。
D. 第2、3、4段中写听众的反应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七)口 技
1.B 解析:A项,第一个“指”是名词,“手指”;第二个“指”是动词,“用手指”。B项,两个“绝”都是动词,“停止、消失”。C项,第一个“间”是动词,“夹杂”;第二个“间”是动词,“间隔、隔离”。D项,第一个“坐”通“座”,“座位”;第二个“坐”是动词,“坐”。
2.D 解析:A项,第一个“名”是动词,“说出”;第二个“名”是名词,“名字”。B项,第一个“宾客”是名词,“客人”;第二个“宾客”是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C项,第一个“妙”是名词,“奇妙的声音”;第二个“妙”是形容词,“奇妙”。D项,两个“但”都是副词,“只”。
3.A 解析:A项,两个“会”都是副词,“适逢”。B项,第一个“施”是动词,“设置,安放”;第二个“施”是动词,“施加”。C项,第一个“而”是时间副词词尾,与“既”连用;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D项,第一个“乳”是动词,“喂奶”;第二个“乳”是名词,“乳头”。
4.(1)适逢,正赶上 (2)说出 (3)喂奶
5.(1)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人。
(2)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
(3)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6.正面写口技表演精彩逼真,侧面描写听众的强烈反应、道具的极其简单,突出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7.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8.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9.C 解析:应为“侧面烘托”,非正面描写。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野芳发而幽香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
C.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不复出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衡于虑(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管夷吾举于士(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B 解析:A项,第一个“发”是动词,“被任用”;第二个“发”是动词,“开放”。 B项,两个“任”都是名词,“责任,担子”。C项,第一个“志”是名词,“意志”;第二个“志”是动词,“做标志”。 D项,第一个“出”指“在国外”;第二个“出”是动词,“出去”。
2.B 解析:A项,第一个“亡”是动词,“灭亡”;第二个“亡”是动词,“逃跑”。B项,两个“恒”都是副词,“经常、常常”。C项,第一个“是”是代词,“这个”;第二个“是”是动词,表判断。D项,第一个“举”是动词,“被任用”;第二个“举”是动词,“做”。
3.(1)通“横”,梗塞 (2)通“弼”,辅佐 (3)被选拔
4.(1)(通过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因此灭亡。
5.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6.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
7.C 解析:应是“先从个人再说到国家”。
(五)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则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呼尔而与之
C.此之谓失其本心/客之美我者
D.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论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鱼我所欲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善于叙事抒情,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B.“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排比,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C.文章第一段鱼和熊掌对举,生和死对举,都是以相似的句式将相关的意思进行比较,把“鱼”比作“生”,把“熊掌”比作“死”。
D.道理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它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五) 鱼我所欲也
1.C 解析:A项,两个“是”都是代词,“这”。B项,两个“得”都是动词,“得到”。C项,第一个“与”通“欤”,语气助词;第二个“与”是动词,“给、给予”。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比较。
2.C 解析:A项,第一个“舍”是动词,“舍弃”;第二个“舍”是名词,“房屋”。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顺承。C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生”是名词,“生命”;第二个“生”是动词,“生存”。
3.(1)通“避”,躲避 (2)益处 (3)通“德”,感激
4.(1)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2)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保持不丢掉罢了!
(3)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5.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形象生动地为下文议论正题做好了铺垫。
6.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和礼义、正义。
“义”是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抗震救灾就是最好的体现.全民救灾,连老弱病残,甚至乞丐都投身进来参加,各个民族自觉踊跃参加,这本身就是民族人格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等,便是“义”的体现。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B 解析:A项,应为善于议论,非“善于叙事抒情”。C项,把“熊掌”比作“义”。D项,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是本文的显著特色。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