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攀登);谈沧溟(海洋)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商贩)之一瞥;观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吃)。(魏源《海国图志》)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短文阐述的道理。
2.“知山”“知海”“知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请各用原文中的1个字回答。
(1)“知山”在于( );(2)“知海”在于( );(3)“知味”在于( )。
1.不设统一答案。参考:阐明“只有亲自接触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
2.依次是“足”、“瞥”、“啜”。
韩愈《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
①食马者 ( ) ②策之不以其道(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执策而临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
3.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1.①喂养马的人 ②驱使,驱赶 ③不能显现出来 ④鞭子
2.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阅读《黔之驴》,完成下面问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唐]柳宗元《黔之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以为且噬.己也 ( )
⑵技止. 此耳 ( )
⑶船.载以入 ( )
⑷蔽林间窥.之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以为神”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俱以假山显 B.遂以名楼C.以天下事为己任. D.以幽阴深邃奇
4、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5、这则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一些成语,你能想出两个吗?
1. ⑴ 咬 ⑵ 只,仅 ⑶ 用船 ⑷ 偷看
2. ⑴ 黔地没有驴子,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了黔地。 ⑵渐渐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它。
3. C
4. 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够获得胜利。
5.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庞然大物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 ①或 有时 ②见 通 “现” 表现 外露 ③等 等同 一样 ④安 怎么 ,哪里
2、 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马来喂养。
②千里马嘶叫,喂马的人却不明白它的意愿。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统治者不是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①。隐心而后动②,谤议庸何伤③?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⑥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⑨,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 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 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解释下列加点短语。
①惟吾德馨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往来无白丁( ) ④行之苟有恒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3.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
4.乙文作者不主张张扬个性和彰显自己真实的思想。文中哪几句可以看出来?
5.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 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但同时也应该摒弃 的落后思想。
1.① 品德高尚。 ② 使身体劳累。
③ 没有学问的人(或知识浅薄的人)。 ④ 如果能坚持(有恒心)。
2.(1)苔藓痕迹碧绿,长到了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了竹帘里。
(2)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3.在涅贵不缁
4.参考:“无说己之长”,“隐心而后动”,“守愚圣所臧”,“暧暧内含光”,“慎言节饮食”。
5.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伯乐;孤芳自赏、清高孤傲。(2分。意对即可)
(三)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乙】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③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官至太傅。
(《太平御览•学部》)
【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豕(shǐ):猪。②蒲:水杨树。③鬻(yù):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每句断两处。
⑴代 育 还 羊 豕 给 其 衣 食 令 育 与 其 子 同 学。
⑵置 胆 于 坐 坐 卧 即 仰 胆 饮 食 亦 尝 胆 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恒过”中的“过”和“其主笞之”中的“笞”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B. “生于忧患”、“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轻锐尽死于齐、晋”中的“于”意思不同。
C.“必先苦其心志”和“乃苦身焦思”中的“苦” 都可翻译为“使……痛苦”。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的“则”、“育遂博通经史”中的“遂”和“乃苦身焦思”中的“乃”都可翻译为“于是、就”。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
⑵女忘会稽之耻邪?
4. 【乙】文中的王育坎坷成才的经历可以用【甲】文中“ ”来概括;【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5. 【甲】文中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同【乙】文中的王育、【丙】文中的越王勾践在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甲】【乙】【丙】三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1.⑴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⑵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D
3.⑴王育时常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⑵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4.生于忧患 卧薪尝胆
5.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启示:逆境使人成才。我们应该不怕困难,敢于创造条件,发愤学习,取得成功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白水书付过①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弄珠璧⑪。到家,二鼓⑫,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转弯。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⑪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⑫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
(3)食余甘煮菜( ) (4)顾影颓然 (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深 者 縋 石 五 丈 不 得 其 所 止。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生活态度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答】
1.(1)想到 (2)散步 (3)吃 (4)回头看
2.深 者 / 縋 石 五 丈 / 不 得 其 所 止。
3.(1)只是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
4.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 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刘禹锡《陋室铭》和崔子玉《座右铭》,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①。隐心而后动②,谤议庸何伤③?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⑥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⑨,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 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 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解释下列加点短语。
①惟吾德馨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往来无白丁( ) ④行之苟有恒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3.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
4.乙文作者不主张张扬个性和彰显自己真实的思想。文中哪几句可以看出来?
5.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 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但同时也应该摒弃 的落后思想。
1.① 品德高尚。 ② 使身体劳累。
③ 没有学问的人(或知识浅薄的人)。 ④ 如果能坚持(有恒心)。
2.(1)苔藓痕迹碧绿,长到了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了竹帘里。
(2)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3.在涅贵不缁
4.参考:“无说己之长”,“隐心而后动”,“守愚圣所臧”,“暧暧内含光”,“慎言节饮食”。
5.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伯乐;孤芳自赏、清高孤傲。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①。隐心而后动②,谤议庸何伤③?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⑥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⑦。行行⑧鄙夫志 ,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⑨,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东汉崔子玉《座右铭》)
注释:①纪纲:法度;行动准则。 ②隐心而后动:三思而后行。 ③谤议庸何伤:别人的非议怎么会中伤到自己呢? ④臧:褒奖。 ⑤在涅niè贵不缁zī:比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 ⑥暧暧: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⑦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徒,同“途”,道路。老子认为,柔弱者久长,刚强者先亡。⑧行行:刚强的样子。⑨慎言节饮食:说话须谨慎,饮食等欲望须节制。
1.解释下列加点短语。
①惟吾德馨 ( ) ②无案牍之劳形( )
③有仙则名( ) ④行之苟有恒 (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哪一组相同?(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黄鹤楼》)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马说》)
C.可以调素琴。 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人琴俱亡》)
D.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4.请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思想倾向最相近的一句话。
5.学则须疑,尤其是学习文言文,这样能够更好地学古通今。例如,学习《马说》一文,我们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但当今更需要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毛遂自荐的勇气;学习《陋室铭》一文,我们赞赏刘禹锡¬¬¬¬¬¬¬¬¬¬¬¬¬_____________的情怀,但同时也应该摒弃孤芳自赏的落后思想。
1、略
2、D
3、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
4、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或:在涅贵不缁
5、略
6、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伯乐 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实词:
(1)孙叔敖举于海( )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3)人恒过( ) (4)衡于虑( )
2、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鼓作气。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D.、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4、本文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问题,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生活上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略
3、C
4、造就人才 治理国家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磨难对人的成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