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甲文画线句作者的视线以 为序;乙文画线句作者的视线以 为序。

( A.时间 空间 B.人物 声音 C.空间 时间 D.声音 人物)

2. 甲段的景色可用“ ”一个词概括;乙段的人物心情可用“ ”一个词概括。(用原文词语回答)

1.C      

2.胜   乐

【甲】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儆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2分)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相与步于中庭

2.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 (2)怀民亦未寝 寝:( )

3.把下面句子泽成现代汉语。(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4分)

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皆若/空游无所依(或 皆若空游/无所依)(2)相与/步于中庭

2.(1)大约   (2)睡

3.(1)溪流的岸势(两岸的样子)像狗牙一样相互交错着.无法知道源头在哪里。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甲文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乙文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1)如外人: ( ) (2)无论魏晋:( ) (3)临溪而:( )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全”或“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3.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4①人们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2、解释加点的词。

八尺屏障(    ) ②众妙备(    )

宾客大宴(    ) ④众宾坐( )

3、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及词性。


4.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5.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1《虞出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2.(1)设置 安放  (2)全、都   (3)适逢 正赶上  (4)围绕

3.、妙:(1)妙处 好处(2)美妙       少(1)稍微(2)少年    坐(1)通“座”(2)坐在      指(1)指头 (2)指明

4.(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2)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5.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 。 “善”

6.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文言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写出其中两个)。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如外人

(3)余人各复至其家

(4)不知有汉

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高尚士也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3.A

4.略

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6.略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这篇短文选自《 》中的《狼三则》,作者 代著名文学家。

2、用“∣”划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后 狼 止 而 前 狼 又 至 (2)其 一 犬 坐 于 前

3、解释下了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屠自断其股 股( ) (2)野有麦场 顾: ( )

(3)其一坐于前 犬:( ) (4)一狼其中 洞:(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文中与“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一句是:

6、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7、写出两个带“狼”的成语。

8、这篇课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1、《聊斋志异》 蒲松龄

2、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其一∣犬坐于前

3、(1)大腿    (2)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3)像狗一样     (4)打洞           

4、1)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2)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如:引狼入室,狼子野心等。

8、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决不能妥协退让,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1.①D        ②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输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意思对即可)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加点词语:

行 ②并驱如 野有麦场

担持刀 ⑤屠起 ⑥狼亦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悟前狼假寐 蒙始就学 B. 徐喷烟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C. 后狼止前狼又至 学时习之 D. 久,目似瞑 大兄何见事晚乎

4.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 、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       

5.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1.略

2.①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②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D

4.遇狼 御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5.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共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瑾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④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注释】①殍瑾(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则有去怀乡( ) (2)至若春和明( )

(3)而或长烟空( ) (4)太守出宴于湖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 ”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 ,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

5.“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国都,都城(2)日光③全,都④每天

2.(1)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2)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3.A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  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 

5.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径去,其一坐于前 《狼》

B.然则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C.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醉翁亭记》

D.群臣吏能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百许头( )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阻绝(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C

2.①大约②逆流而上

3、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②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也不认为快)。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