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鱼池

人有鱼池,昔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竿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②”。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注释:①鷧:鹭鸶 ②假:象声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琢食之 ( ) (2)窃刍人 ( )

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B.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 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C.过了很久,(鹭鸶)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D.过了很久,(鹭鸶)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 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3、文中鱼池主人“束草为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借鹭鸶讽刺了_____________的人。成语囗囗囗囗同样讽刺了这类人。

1、(1)偷偷地  (2)去掉

2、B

3、植之池中以慑之

4、思想僵化 刻舟求剑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颜渊》)

(丙)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

1.下列词语中的“道”与“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闻有先后 (韩愈《师说》)

B.得天下有 (丙文段《孟子·离娄上》)

C.伐无,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 翻译:包围起来攻打这个国家

B.民信之 翻译:使百姓互相信任

C.亲戚畔之 翻译:父母兄弟都会背叛这样的统治者

D.所欲与之聚之 翻译:(百姓)想要的就给他们,并为他们聚集起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译:

4.上面三个文段,所提出的主要观点有共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此观点的理解。

答:

1.C   

2.B

3.答案示例: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往别国)不依靠固定的边界,巩固国防不依靠山河的险要。

评价标准:“域民”“固国”“以”有一处翻译错误扣1分,扣完为止。语义明显有错误不得分。

4.答案示例:取信于民(得民心,占有人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府要体恤民情,关注和改善民生,为百姓利益着想,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保障。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拥有“人和”,从而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巩固国家,使国家安定富强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共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瑾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④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注释】①殍瑾(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则有去怀乡( ) (2)至若春和明( )

(3)而或长烟空( ) (4)太守出宴于湖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

4.范仲淹被贬后不计较个人得失,仍把天下黎民的忧乐记挂心间。这样的抱负可以从【甲】文中他说的“ ”这句话看出,也可以从【乙】文中他做的 ,组织修建仓库和官员宿舍这三件事看出。

5.“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国都,都城(2)日光③全,都④每天

2.(1)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2)百姓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3.A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鼓励百姓出游(如答“纵民竞渡”或“鼓励百姓赛龙舟”也可)  让佛寺大兴土木(修建工程) 

5.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一)

青州有谋反者,州县逮捕支党,收系满狱,诏殿中侍御史安喜崔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脱去杻械,与饮食沐,宽慰之,止坐其魁首十余人,余皆释之。还报,敕使将往决之。大理少卿孙伏伽谓仁师曰:“足下__者多,人情谁不贪生,恐魁首见徒侣得免,未肯甘心,深足下忧之。”仁师曰:“凡治狱当以平恕为本,岂可自规免罪,知其冤不为伸邪?万一暗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伏伽惭而退。及敕使至,讯诸囚,皆曰:“崔公平恕,事无枉滥,请速就死。”无一人异辞者。

(二)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注释】①覆按:审查核实。②杻械: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③徒侣:同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与饮食沐(热水) B. 讯诸囚(改变)

C. 里服其不(通“较”,计较) D. 引克责(自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深足下忧之 山峦晴雪所洗

B.见父老慰农里之言 先帝不臣卑鄙

C.知其冤不为伸邪 人不知不愠

D. 在仓卒 千里不敢易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万一暗短,误有所纵,以一身易十囚之死,亦所愿也。

(2)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4.崔仁师与刘宽在品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1.B    

2.C 、D  

3.(1) 万一判断不准,放错了人,我宁愿以自己一人换取十个囚犯的生命。(在句意大体正确的前提下,关键词“暗短”“纵”“身”“易”每个0.5分。)

(2) 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

(在句意大体正确的前提下,关键词“类”“脱误”“劳”“谢”每个0.5分。)

4.崔仁师和刘宽都具有宽厚仁慈的品格。崔仁师断案公正宽恕,释放了许多囚犯,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刘向《战国策》)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发政举事:指君主发布政令,行动做事。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时时而间进 间:

(2)宋昭公出亡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译: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译:

3.下面是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选段获得的启示,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②④空用原文回答,①③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如果能够 ,最终就有可能会“ ”;而他如果听到的只有 ,最终就有可能会“ ”。

1.答案:(1)间或、偶然  (2)逃跑

2.答案:(1)宫里的妃子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

(2)朝内朝外都听不到有人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3.答案:①广纳谏言  ②战胜于朝廷  ③谄媚阿谀之言  ④离国家失社稷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与绢数尺 \美不外现 B.我有死而!\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C.不取而归\玉盘珍羞万钱 D.待此然后食 \食不饱,力不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观B.其境过淸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是人多书假余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2)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4、文中宦官与杜甫笔下《石壕吏》的官吏的言行,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文中的卖柴农夫与《石壕吏》中的老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作者都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 D. 

2. D   

3.略

4.揭露了古代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__。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__;老翁淳朴老实,逆来顺受。

表现出两位作者对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__社会现实的控诉,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达到两点即可)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星隐 曜: (2)国怀乡 去:

(3)沙鸥翔 集: (4)宠辱忘 偕:

(5)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

2.翻译下列句子。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水的“美”。

B.选文①、②两段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对比。

C.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停顿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最后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4.请结合名人事例,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1.(1)光辉。 (2)离开。 (3)鸟停息在树上。 (4)一起。 (5)探求。

2. 1)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2)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 C

4.这句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样的人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沈浩”。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1~3题。

(甲)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甜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便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街坊邻居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乙)我注意到,那两个会游水的野人游得比那逃跑的野人慢多了;他们至少花了一倍的时间才游过了河。这时候,我脑子里突然产生一个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我要找个仆人,现在正是时候;说不定我还能找到一个侣伴,一个帮手哩。这明明是上天召唤我救救这个可怜虫的命呢!我立即跑下梯子,拿起我的两支枪——前面我已提到,这两支枪就放在梯子脚下。然后,又迅速爬上梯子,翻过山顶,向海边跑去。我抄了一条近路,跑下山去,插身在追踪者和先跑者之间。我向那逃跑的野人大声呼唤。他回头望了望,起初仿佛对我也很害怕,其程度不亚于害怕追赶他的野人。但我用手势召唤他过来,同时慢慢向后面追上来的两个野人迎上去。等他俩走近时,我一下子冲到前面的一个野人跟前,用枪杆子把他__在地。我不想开枪,怕枪声让其余的野人听见。其实距离这么远,枪声是很难听到的;即使隐隐约约听到了,他们也看不见硝烟,所以肯定会弄不清是怎么回事。第一个野人被我__之后,同他一起追来的那个野人就停住了脚步,仿佛吓住了。于是我又急步向他迎上去。当我快走近他时,见他手里拿起弓箭,准备拉弓向我放箭。我不得不先向他开枪,一枪就把他打死了。那先跑的野人这时也停住了脚步。这可怜的家伙虽然亲眼见到他的两个敌人都已经倒下,并且在他看来已必死无疑,但却给我的枪声和火光吓坏了。他站在那里,呆若木鸡,既不进也不退,看样子他很想逃跑而不敢走近我。

1.两个选段分别出自哪部名著?你认识其中的人物吗?

(1)(甲)文中的鲁达,又称鲁提辖,后来又称鲁智深,绰号叫“ ”。

(2)(乙)文中的“我”名字叫 ,他给救下的人取名叫 “ ”。

2. (甲)(乙)文段都是写主人公救人的事,但是救人的动机不同,请从二位主人公救人的动机,谈谈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3.两段选文叙事都非常重视运用描写。请简要比较它们在描写方面的异同。

1. (1)花和尚;(2)鲁滨孙,星期五。

2.鲁达救助素不相识的人表现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性格;

鲁滨孙看到有人被杀,出于本能,自然而然地出手相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伙伴,一个帮手。表现他为人正直,善良勇敢,渴望与人交往的性格特点。

3.(甲)文侧重语言、动作描写,特别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救人的场面。(乙)文侧重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了鲁滨孙的聪明勇敢。

严母教读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②,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③,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朗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 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④!”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注释】①铨:蒋士铨,字心馀。清代江西铅山人。②句读:这里泛指文章。③夏(jiǎ)楚:这里指责打的意思。④乃尔:这样。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置左右( ) (2)复持儿而泣( ) (3)鸡鸣卧焉(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有多个孩子就好办,我只有一个孩子还没有成年,我死了,孩子要托付给谁?

B. 你有多个孩子就好办,我只有一个孩子又不孝顺,我死了,孩子要托付给谁?

C. 儿子多倒好办了,我只有一个儿子又不孝顺,我靠谁呢?

D. 儿子多倒好办了,我只有一个儿子,将来不成才,我靠谁呢?

3. 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1.(1) 都,全部。 (2)夹杂   (3)才

2.  D

3.(1)认同。母亲教读,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儿子不负母望,深夜苦读,鸡鸣才卧。后来,学有所成,蜚声文坛,这是与他从小得益于严格的母教分不开的。

(2)不认同。在快乐教育普及的今天,母亲这种望子成龙深夜陪读的精神固然令人感动,但体现了封建教育体制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所以不赞同。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文侯:指魏文侯,战国初年魏国国君。虞人:管理山泽的小官。②一:当初。会:约定。③罢:取消。

1.下面句中的“期”与“文侯与虞人期猎”中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饮辄尽,在必醉B.道不通,度已失

C.日中,过中不至D.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2)乃往,身自罢之。

3.魏文侯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跟虞人会面的(可用文中词语回答)?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1. C

2. (1)今天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2)(魏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打猎的约定。

3.饮酒乐,天又雨。文侯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