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节选)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刻 唐 贤 今 人 诗 赋 于 其 上

②得 之 心 而 寓 之 酒 也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醉翁之不在酒   

(3)下面加点词用法或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 云归岩穴暝

潭西南

B. 酿泉

山峦晴雪所洗

C. 属予作文记之

醒能述文者

D. 出而林霏开

光下澈,影布石上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5)请联系甲、乙两篇全文,说说“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与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

答:

(1)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①规模 ②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 ③情趣

(3)D (4)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②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

(5)“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是以物喜,以己悲;而欧阳修的“览物之情”是与民同乐。前者立足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后者则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吾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①纴(rèn):纺织。

(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     ,明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四僵劲不能动     ②白玉之环   

秦而归     ④苏秦喟叹曰   

(3)下面是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②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译文:

(4)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5)乙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秦读书刻苦?

答:

(6)读完甲、乙两文,谈谈你在读书求学方面得到的启示。

答:

(1)宋学士文集 宋濂

(2)①通“肢” ②腰佩(用作动词) ③离开 ④……的样子

(3)①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②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①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②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6)两文都是写勤奋学习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都比较安逸,缺少勤学苦练的精神,读了语段后,我真正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注]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先帝称曰能

诸葛亮为相国

B.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邦域之内

C. 悉咨之

有先生也

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尽忠益时虽仇必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以陛下平明之理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百姓   

④犯法怠慢者虽必罚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平 而 劝 戒 明 也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译文:

②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译文:

(5)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答:

(1)D 

(2)①彰显(显示) ②痛心遗憾 ③安抚,抚慰 ④亲人(亲近的人)

(3)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4)①全部来询问他们,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妥善安排。 ②善的(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惩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东坡集》)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②道:规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与水居也   

②必将有得于水之   

(2)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译文:

(3)本文说理十分透辟,请简要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

(1)①名词用作状语,天天,每天 ②方法,道理,本领

(2)潜水的人能长时间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

(3)本文的说理之所以中肯透彻精辟, 是因为借助了生动的事例,或者说是通过形象的故事来展现的,所以它给读者的印象不但深刻,而且生动鲜明,能得到理性的认识,又能带来审美的愉悦。

(4)示例一: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依赖片面的见闻,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事物规律。

示例二: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就必须刻苦实践学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好 戴 高 帽

喜人面谀俗称“好戴高帽”。有京官将赴任之巴陵者,往辞其师。师诫之曰:“地方官为之不易也,慎之。”其人曰:“学生已备高帽一百,诣尊长,遇同仁辄遍送之,不吝也。当不使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素以正直立身,岂可谀人如此!”其人曰:“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耶?”师颔其首曰:“诚哉,斯言!”其人还,自语曰:“吾备高帽一百,未赠已损一顶。”

  [注]①谀:奉承。②颔:点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喜人     ②尊长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下恶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凡人耶?

译文:

(3)联系上下文,你认为京官说“未赠已损一顶”的原因是什么?

答:

(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__,读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1)①当面 ②拜访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答题时结合课内学习,可用组词法,并结合上下文意思推断词性可得,那么面为“当面”的意思;也可联系课内所学,为“拜访”的意思。

(2)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注意“恶”“如”的翻译。

(3)京官的老师其实也是一个“好戴高帽”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京官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他赞扬了老师,即逢迎老师,给老师送了一顶帽子,老师也接受他的赞扬所以就会失去一顶帽子,此篇语言含蓄、诙谐,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有点难度。

(4)示例一:爱听好话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严加防范。示例二:奉承拍马是小人的伎俩,我们要时刻提防。[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谈感悟要结合原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说我要戴高帽时,他的老师批评他不要奉承别人,要正直;其次通过写他赞扬老师后,老师竟也很高兴,说明了爱听好话是人们的弱点,所以我们平时得时刻提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      ②欲清净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译文: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答:

(1)①停止 ②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完成下文,完成各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今大道   

②以兄弟   

③礼义为纪   

设制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译文:

②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译文:

(3)选文的许多地方与《论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从文中找出三处。

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1)①已经 ②使……和睦 ③用,拿 ④用来

(2)①人们只奉养自己的父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②所以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争也因此而引发。

(3)①“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②“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与“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③“货力为己”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故谋用是作”与“故谋闭而不兴”。

(4)作者认为,天下成为私家的以后,用“礼义”来管理天下,会使人们产生私心,引发战争。

阅读下面,完成各题。

善 学 者

(战国)《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①选自《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礼记》中的一篇,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②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③功:效果。④庸:功劳。⑤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⑥节目: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⑦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学者     善:   

其久也 及:   

③相以解 说:   

④此进学之道也 皆:   

(2)应答如同敲钟,这是个很不错的比喻。日常学习中你在与老师的交往时有同样的体验吗?请结合自身实际作简要回答。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译文:

②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译文:

(4)探究下列两小题(可以任选一题)。

①《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即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而“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即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的指引去学习。请结合自身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②请结合注释,翻译下面一则关于“教学相长”的短文。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不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也。

译文:

(1)①擅长,善于(注意,此处用作动词) ②等到 ③通“悦” ④都

(2)敲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首先要了解钟的特点和性能 ,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去敲击。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样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问题、心态等等有较准确的把握,答问才会说到点子上。举例略。

(3)①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逸,安闲;庸,归功)②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以,用;则,就)

(4)①通过“善歌继声”的比喻,提出善教者要使学生能积极自觉地跟着学习,达到“继志”的要求。作为学生应配合老师的引导,唱和自如,教与学和谐一体。②学了以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以后才知道困惑不解。知道不足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以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喜 雨 亭 记(节选)

(宋)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注] ①扶风:凤翔府。②雨麦:麦苗返青时正好下雨。③有年:年将有粮,引申为大丰收。④商贾:做买卖的人。⑤忭(biàn):欢乐、喜悦。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喜/之大小不齐    B. 既而/弥月不雨

C. 民/方以为忧 D. 忧者/以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以其书      ②岁之春    

③三日    ④病者以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译文:

②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

译文:

(4)阅读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①百姓因为“    ”而忧虑,而后又因为“    ”而欢欣。(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②此亭名为“喜雨亭”,喜在何处?(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A (2)①命名 ②这 ③才 ④痊愈

(3)①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②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

(4)①弥月不雨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②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下了一场大雨能有好的年成。(或“渴盼的大雨终于来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泛指药物。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

(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致何(书信)

B. 子急归(适宜)

C. 其人镇江(到达)

D. 何以书其人(给……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译文:

(4)袁体庵神医的“神”体现在哪里?

答:

(1)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2)B

(3)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

(4)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