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是马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策之不以其道( )
2.翻译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为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①有时 ②这 ③等同、一样、相等 ④用鞭子打(鞭打)
2.①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3.作者愤世嫉俗,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阅读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是: ②客: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答:
(1)C
(2)①这 ②客居
(3)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4)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阅读《与朱元思书》,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B. 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 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B. 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 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
(1)C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解析]抓住“湍”“甚”“奔”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即可。
(3)D
(4)示例: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相同,一样)
C. 策之不以其道(道理)
D. 执策而临之(面对)
(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有千里之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河曲智叟无以应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足肤皲裂而不知
D. 其真无马邪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 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 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1)C
(2)C
(3)B
(4)“马之千里者”是倒装句,重点字“或”译为“有时”。
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略无阙处 ②夏水襄陵
③不以疾也 ④属引凄异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 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 字以内)
广告语:
(1)①“阙”通“缺”,空缺 ②漫上 ③快 ④延长
(2)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A
(4)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4)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__中走路。昧:暗。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恐已暮矣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译文: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
(1)①到了……的时候 ②迟、晚
(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沙①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④。瑶台、广寒⑤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⑥。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1)D
(2)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3)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填空。
①《曹刿论战》“小大之狱”一句中的“之”相当于“的”,《出师表》“悉以咨之”一句中的“之”是“代词,他们”的意思,文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中“之”的意思是: 。
②《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中的“道”是“学说、主张”的意思,《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一句中的“道”是“道德、道义”的意思,文中“得道者多助”中“道”的意思是: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3)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① 和② 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③ ,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必先要④ 。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1)①的 ②道德、道义
(2)①帮助(拥护)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兄弟骨肉或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②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①攻城 ②守城 ③治国 ④得道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 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以其境过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B. 乃记之而去 广起,夺而杀尉
C. 俶尔远逝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 心乐之 怅恨久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4)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选文简析作者前后心情有何不同。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1)①凉 ②大约 ③凄清 (2)B
(3)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4)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于自然的愉悦情感。久坐潭上,又感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不矛盾。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桃 花 源 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②未果,寻病终 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1)①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久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3)①自然环境优美 ②社会安定和平 ③百姓生活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