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3)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4)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
2.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1.(1)被选拔 (2)通“横”,梗塞,不顺 (3)哪一个 (4)安定,管理
2. A
3.(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增强他的才干。
(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
4.(1)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2)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项是( )
A.俏皮( qiào) 鄙视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臆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3.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甲】山川之美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① 这个,这样 ②犯错误
2.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的道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 (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
(3)无地置土 置:_ ___ (4)公遂止 遂:_ 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源:Zxxk.Com]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1 (1)用箕畚(装土石) (2)没有(或:通“无”)
(3)安放(或:放置) (4)于是(或:就)
(意思对即可。)
2 (1)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2)(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损毁不了,又能把泥土
石头怎么样呢?
3 ①愚公 ②愚公妻子 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4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D(谓:告诉,对……说)
2.B(介词,对,对于)
3.D(却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4.(1)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
(2)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阅读文言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夕阳。
10.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皆被绮绣D.人恒过然后能改
11.翻译下列语句。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2)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译文:
12.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1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
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6ccdfa6ab5b5e38a.jpg]
课外文言文阅读
物各有短长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②曰:“河水间③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④,可事主不施用兵⑤;骐骥、騄駬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⑦;干将⑧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⑨,子亦不如戊矣。”
——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注释】①甘戊:战国秦武王时丞相。②船人:船夫。③间:间隔。④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⑤不施用兵: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施,使用。⑥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⑦小狸:小野猫。⑧干将:古代利剑的名称,这里泛指利剑。⑨千乘之君,万乘之主:指小国、大国君主。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甘戊使于齐(于:到)B.不然,汝不知也(然:这样)
C.物各有短长(短:短小)D.说千乘之君(说:游说)
2.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船夫对甘戊出使齐国的能力很佩服,但对甘戊连一条河都过不去很瞧不起。
B.甘戊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C.甘戊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万事万物的长处与短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D.甘戊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善于游说君王,而船夫擅长在河里游来游去。
1D
2木匠用它来砍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锋利)
3B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________
(2)则有去国怀乡 去: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春和景明 翻译:__________
(2)时有小舫往来 翻译:__________
3. 【甲】【乙】两段文字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甲】文中,淫雨、阴风、浊浪等景物出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乙】文中,清风、湖水、 ① 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 ② 、巨浪等景物触发了坐着的悲伤之情。“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原因是 ③ 。
1(1)景象(景观)
(2)离开
2(1)春风和煦,日光明媚
(2)时常有小般来来往往
3(1)小船
(2)狂风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境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B.怀民亦未寝. (动词,睡觉)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 中庭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芙蕖则.不然(《芙蕖》)
D.孔子云:“何陋之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1. D
2. D
3. A
4.(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 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
5借景抒情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臣,鄙民也 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B
4即使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