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阚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 ⑵ 远遁. (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 ⑷ 蹄. 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2)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用原文句子在下面空格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 )——( )——( )
4、请运用“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三个成语简洁的概括本文内容
5、.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
6、 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
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2)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虎见之——(莫相知)——(甚恐)——(往来视之)——(技止此耳)
4、黔本无驴,虎初见驴,庞然大物也,甚恐。然识驴仅有黔驴之技,以黔驴技穷,食之,乃去。
5、蔽、窥……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大骇、遁……恐惧
近之、视之、近出……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荡倚冲……工于心计
跳踉、断、尽、……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6、(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2)做事要知己知彼,慎重对待,方能成功。 (3)要做成功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观察、考察到试探地完整的实践过程。
阅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对第⑨章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第①章主要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3.第⑤章是为了告诫弟子什么?
4.怎样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5.通过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教益?
1.C(两个“其”都指“他们”;第一个“之”指“优点”,第二个是“缺点”。)
2.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无怨言。(根据文意概括,三个问句,三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为人态度。)
3.要掌握好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能偏废。(第5章主要是谈学习方法问题。“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
4.这两句话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的快。(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围绕这一点来回答。)
5.示例:作为学生不应死读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开放性题目, 答案不唯一。结合课文,能自圆其说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元方入门不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1)“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才 (3)丢下、舍弃 (4)回头
看(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2.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 (翻译时以直译
为主,对句中的关键词要一一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和语序。)
3.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诚实守信、待人有礼貌、能言善辩的小孩。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联系选文,结合实际分析概括即可。)
韶关中考
古诗文阅读。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而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2.翻译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
(2)才美不外现。
译文: 。
1. 鞭打,鞭策试 发挥
通晓 临视
2.(1)译文:养马人不知道千里马有日行千里的本领,而将它与其它的马等同喂养。
(2)译文:(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
云南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1) 得:通“德”,感激
(2) 本心:天性,天良
2.(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宜宾中考
阅读下面文字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亡:死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B.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
C.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D.如日月之食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1. B
2. D
3.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安徽省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百里奚举于市 举: (2)必先苦其心志 其:
(3)曾益其所不能 曾: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2.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人恒过然后能改。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1.(1) 举:被选拔,被任用 (2) 其:他,他的
(3) 曾:通“增”,增加 (4) 喻:了解,明白
(5)出: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
2.(1)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临沂中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ùi)面而髻鬟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 冻风时作(起,刮起) ⑵高柳夹堤(在两旁) ⑶泉而茗者(煮茶,喝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A.作则飞沙走砾。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若脱笼之鹄。 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红装而蹇者。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D.未不能以游堕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居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情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近景远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暖和,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D.文章卒章显志,“未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
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1.⑴(起,刮起) ⑵(在两旁) ⑶(煮茶,喝茶)
2. A
3. D
4.第一层面写山水树木等自然风光之美,第二层面写情态各异的游人之乐,第三层面写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悠然自得。
5.⑴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
⑵(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营口中考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1.(1) 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 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2.(1)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2)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吉林中考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 (2)属引凄异
3.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5.春冬之时,三峡清奇秀脱,深幽隽逸,趣味良多。请从第3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1.郦道元
2(1)飞奔的马 (2) 延长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岭连、山多、狭窄)的特点。
4.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
5.示例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树木的影子,真是美极了。
示例2: 绝巘多生怪柏。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
示例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的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