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各有短长
甘戊①使于齐,渡大河。船人②曰:“河水间③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④,可事主不施用兵⑤;骐骥、騄駬⑥,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⑦;干将⑧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⑨,子亦不如戊矣。”
(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甘戊:秦武王时丞相。②船人:船夫。③间:间隔。④谨愿敦厚:谨慎老实,诚恳厚道。⑤不施用兵:不能够用他们带兵打仗。施,使用。⑥骐骥、騄駬:都是良马名。⑦小狸:小野猫。⑧干将:古代宝剑名。⑨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小国、大国君主。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甘戊使于齐(于:到)
B.不然,汝不知也(然:这样)
C.物各有短长(短:短小)
D.说千乘之君(说:游说)
2.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匠以治木,不如斤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夫对甘戊出使齐国的能力很佩服,但对甘戊连一条河都过不去很瞧不起。
B.甘戊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其长处与短处,应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C.甘戊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万事万物的长处与短处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D.甘戊认为自己的才能是善于游说君王,而船夫擅长在河里游来游去。
1.C
2.木匠用它来砍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头(锋利)。
3.B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善:
(2)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3.来自本文的一个熟语是“ ”。
4.文章刻画塞翁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1.(1)精通。(2)逃跑。(3)带领。
2.这难道就不会带来灾祸吗?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语言描写。沉着机智。
5.福祸相依,对立统一,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我们看问题应一分为二、全面辩证地分析,能清醒地认识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福中不得意忘形,在祸中不垂头丧气。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5)遂反溯流逆上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你读了本文深受什么启发?
1.(1)你们 (2)讲学,教书 (3)指洪水 (4)停止 (5)逆流(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2.(1)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2)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3)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4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做事切不可主观臆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阅读《永某氏之鼠》,完成文后各题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①异甚。以为己生岁值子②,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日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 :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③僮:未成年的仆人。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个接一个。
1、解释加点的词
(1)不畜猫犬( ) (2)悉以恣鼠不问( )
(3)某氏室无完器( ) (4)假五、六猫( )
2、翻译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3、这则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是什么?
1、(1)养 (2)放纵 (3)完整 (4)借
2、(1)家里的仓库、厨房,都任凭老鼠随便进出吃喝,他一点也不过问。
(2)这么一来,老鼠们就你转告我,我转告你,别的地方的老鼠也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也没有任何灾祸。
3、寓意:(1)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2)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3)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___憖憖___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_阚__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蔽林间窥.之( ) ⑵ 远遁. ( )
⑶ 以为且噬.己也( ) ⑷ 蹄. 之(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2)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用原文句子在下面空格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 )——( )——( )
4、请运用“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三个成语简洁的概括本文内容
5、.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
6、 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
1.⑴偷看 ⑵逃走 ⑶咬 ⑷用脚踢
2.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2)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3、虎见之——(莫相知)——(甚恐)——(往来视之)——(技止此耳)
4、黔本无驴,虎初见驴,庞然大物也,甚恐。然识驴仅有黔驴之技,以黔驴技穷,食之,乃去。
5、蔽、窥……急于摸底好奇害怕 大骇、遁……恐惧
近之、视之、近出……一再试探、生性胆大 荡倚冲……工于心计
跳踉、断、尽、……干脆利落志得意满
6、(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2)做事要知己知彼,慎重对待,方能成功。 (3)要做成功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观察、考察到试探地完整的实践过程。
阅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对第⑨章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第①章主要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3.第⑤章是为了告诫弟子什么?
4.怎样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5.通过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教益?
1.C(两个“其”都指“他们”;第一个“之”指“优点”,第二个是“缺点”。)
2.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无怨言。(根据文意概括,三个问句,三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乐趣、为人态度。)
3.要掌握好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能偏废。(第5章主要是谈学习方法问题。“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
4.这两句话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的快。(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围绕这一点来回答。)
5.示例:作为学生不应死读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开放性题目, 答案不唯一。结合课文,能自圆其说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尊君在不(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元方入门不顾(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1)“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才 (3)丢下、舍弃 (4)回头
看(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2.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 (翻译时以直译
为主,对句中的关键词要一一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和语序。)
3.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诚实守信、待人有礼貌、能言善辩的小孩。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联系选文,结合实际分析概括即可。)
韶关中考
古诗文阅读。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而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2.翻译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
(2)才美不外现。
译文: 。
1. 鞭打,鞭策试 发挥
通晓 临视
2.(1)译文:养马人不知道千里马有日行千里的本领,而将它与其它的马等同喂养。
(2)译文:(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
云南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4.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1) 得:通“德”,感激
(2) 本心:天性,天良
2.(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宜宾中考
阅读下面文字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我独亡(亡:死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B.仁在其中矣 其恕乎
C.与人恭而有礼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D.如日月之食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翻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1. B
2. D
3.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