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与友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3文章结尾处,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1、①约定;②才;③丢下; ④拉

2.语言(对话)描写

3.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此之谓乎 (2)知然后能自强也

(3)有顷,益 (4)溺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汝愚之甚,蔽之甚!


3、两篇文章分别告诉我们生命道理?

《虽有嘉肴》

《哀溺文》

1.(1)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大概          (2)知然后能自强也 不通,理解不了

 (3)有顷,益   疲惫         (4)溺死   于是,就。
2.①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反省自己;知道不通达,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②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3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而入胡 暮而果大其财

B. 其邻人之亦云 对子骂,则是无礼

C. 马无亡而入胡 此独以跛之

D. 不筑,必有盗 其马胡骏马而归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壮者引弦疑邻人之父

B.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此之谓乎

C.此独跛之故 为顺流下矣

D.近塞人,有善术者 其邻人父亦云

3.“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4.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1、C   

2、A

3、A 

4、A    

(乙)课外文言文阅读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得一车 ( ) ②世间愚人亦复如(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1、才   这样

2、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没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3、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意思对即可)

(甲)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选文的作者是 ,字 家。

2、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谈笑有鸿儒( ) (2)无案牍之形( )

(3)惟吾德馨( ) (4)是陋室( )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刘禹锡,梦得,唐   文学

2、大   使……劳累   指品德高尚   这

3、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略无处( ) (2)王命急宣( )

(3)虽乘御风( ) (4) 至于夏水陵(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概括文中所写三峡山水的景物特点,并找出原文辅助说明。(4分)

山:

水:

1(1)同“缺”缺口, (2)有时候,(3)奔驰的骏马, (4)上,漫上

2.(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江水清澈见底,树木枝繁叶茂绿,群山峻峭险抜,野草翠绿丰茂,实在很有趣味。

3(1)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势连绵高峻)

(2)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急、清澈)

文言文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赒zhōu:救济,接济;粜:tiào卖出粮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榜样)B.、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

C.、以牛自归(返回)D.、厚遗以遣之(送走)

2.下列句子中加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以一布衣终于家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而能使人如此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当为连公行丧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4、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答案: C. 归还

2.答案:  B  D。

答案:(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2)(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4、答案: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文言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出现的成语有 (写出其中两个)。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2)如外人

(3)余人各复至其家

(4)不知有汉

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高尚士也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6.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1.陶渊明  元亮  晋(东晋)  大诗人(文学家)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任选两个)

2.(1)类(2)全、都(3)请、邀请(4)竟然、居然

3.A

4.略

5.热情好客  不想让外人打扰(不想让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6.略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 (2)常蹲其身

(3)以丛草为林 (4)盖一癞蛤蟆也

2.翻译句子。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事?作者是怎样产生“物外之趣”的?

4.根据上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1.(1)同“僵”,僵硬。(2)这里指自己。(3)把……当做……。(4)原来是[(1)通假字的解释,一定要先答出所通的字,然后再解释意义。(2)“其”是文言虚词,要注意其语境义。(3)“以……为……”是文言固定句式。(4)“盖”是古今异义词,要识记它的古义。]

2.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3.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事;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4.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等。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自度其足 (2)反归取之

(3)遽契其舟 (4)不亦惑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大意

4【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1.(1)量长短  (2)同“返”,返回  (3)立即,匆忙  (4)迷惑,糊涂

2.(1)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子呢?(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甲】郑人买履  【乙】刻舟求剑

4.做事不能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要善于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机动的对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