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太山①以超北海②,语③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⑤,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太山:泰山。②北海:渤海。③语(yù):告诉。④折枝: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⑤王(wàng):统一天下。
1.请摘出与《大道之行也》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相同的一句。
2.与《大道之行也》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
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要:
(2)妻子:
(3)志: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便扶向路。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后/遂无问津者。
2.(1)通“邀”,邀请。(2)妻子和儿女。(3)做标记。
3.(1)(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就顺着旧路(回去)。
4.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会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5)遂反溯流逆上矣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你读了本文深受什么启发?
1.(1)你们 (2)讲学,教书 (3)指洪水 (4)停止 (5)逆流
2.(1)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2)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3)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4.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做事切不可主观臆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给些列加点字注音
睥睨 连亘 青冥 莽莽然
2.些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倏忽/如拳/如豆 B.一行/有/五点/明处。
C. 历历/在目,以/亿万计D.。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惟危楼一座 古义 今义 数年恒不一见 古义 今义
或凭或立 古义 今义 直接霄汉 古义 今义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2)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山市》结尾一段写“鬼市”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奇异的景观。
B.“山市”和“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观。这类自然景观一般出现在海面以及沙漠中。
C.《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长篇文言小说集。它大多以谈狐说鬼的形式讽刺了现实的__和官场的罪恶。
D. 《山市》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山市”由生到灭的壮观景象。构成了一个 多层面的山市变幻过程。
1.nì gèn míng mǎng
2 C
3.高 危险 经常 永恒
有的 或者 直插入(一直连到) 不经过中间环节,和间接相对
4(1)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2)(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 同。
5 C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 固:
(2)夫如是 如是: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译文: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1)稳固 (2)像这样
2因此君子大多种植竹子,作为庭院中的观赏物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如同君子的美德。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下列对第9章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学而时习之
C.切问而近思 D.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C
2.D
3B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与友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3文章结尾处,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无礼,“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1、①约定;②才;③丢下; ④拉
2.语言(对话)描写
3.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其此之谓乎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有顷,益怠 (4)遂溺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②汝愚之甚,蔽之甚!
3、两篇文章分别告诉我们生命道理?
《虽有嘉肴》
《哀溺文》
1.(1)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大概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不通,理解不了
(3)有顷,益怠 疲惫 (4)遂溺死 于是,就。
2.①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反省自己;知道不通达,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②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
3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无故亡而入胡 暮而果大亡其财
B. 其邻人之父亦云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 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独以跛之故
D. 不筑,必将有盗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丁壮者引弦而战 而疑邻人之父
B.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此之谓乎
C.此独以跛之故 以为顺流下矣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其邻人之父亦云
3.“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4.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1、C
2、A
3、A
4、A
(乙)课外文言文阅读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方得一车 ( ) ②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3、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1、才 这样
2、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没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3、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