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①屋舍俨然 ( ) ②阡陌交通 ( )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 ( ) ④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
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__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1(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有的人(4)这或此
2. B
3.(1)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
(2)诚然,卿不朕欺。 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译: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甲】文字体现出来的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1) 嗜:爱好 (2) 弗: 不 (3) 尝:曾经 (4) 臧: 善,好
3. (1)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诚然,卿不朕欺。 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甲】文字揭示了学习须不怕艰苦,勤学不辍的道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①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②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故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③譬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粥愠曰:“方欲拳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日:“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④,恐吾辈亦未可保。”
【注释】①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 ②富弼:人名,朝中官员。 ③醵(ju):泛指聚敛(钱财)。 ④手滑:任意放手行事。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弼愠曰( )
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或异二者之为 或遇其叱咄
B.吾谁与归 朝而往,暮而归
C.郡县兵械足以战守 不足为外人道也
D.未尝轻杀臣下 尝趋百里外
3.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译文:
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1)探求;(2)生气、发怒
2.D
3.(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我正想执法行刑,却受到多方面阻扰,(将来)凭什么整治部下?
4.忧国忧民,有旷达胸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深谋远虑(或有政治才能)。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写月语句 :
⑵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1. ⑴ 户:窗户 ⑵ 盖:原来 ⑶止:仅仅、只是 ⑷工:美妙
2. ⑴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 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⑴写月语句【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描写方法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解词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2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答: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
1.(1)出名、著名(2)是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
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 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②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①;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②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注释】 ①茹:吃。 ②膏:用油脂涂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居民鲜少( ) (2)与之酒而为之歌( )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泉甘而土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濯清泉以自洁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 太行之阳有盘谷 花之隐逸者也
D. 钓于水,鲜可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
1 (1)少 (2)给
2B
3是 谷 也 / 宅 幽 而 势 阻 /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关键词“斯”“惟”“吾”“馨”)
(2)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关键词“濯”“自洁”,注意语序调整)
5两文都表达了寄情山水,远离世俗,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材料一刘禹锡,通过陋室环境的幽静,来往友人的学识渊博,交往之纯粹,表达了自己高尚的节操。材料二韩愈通过描写盘古的清幽,生活的舒适,以及对李愿隐居盘古的肯定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3)行拂乱其所为( ) (4)衡于虑( )
(4)仆闻之 ( ) (6)主恶之 (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可以免于患乎?
3.【甲】【乙】两段选文提出论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乙】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1. 1)苟且(2)假使(3)违背(4)通“弼”辅佐(5)听说 (6)厌恶
2.(1)?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3.甲是用设喻的方式提出的(比喻论证)乙通过列举六个事例运用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丙 生于忧患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⑥。”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盲人乐师。 ②援:执持,拿。 ③衽: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戒:鉴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坐盗( ) 叶徒相似( )
乃喟然叹曰( ) 释之( )
2.下面加点的“为”字意义或用法与“莫乐为人君”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其来也 B.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以为寡人戒 D.及为相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4.文中的师旷与我们学过的出使楚国的晏子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1.因为;只;于是,就;放
2.(1)略
(2)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3D
4.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诫的目的。
明帝说日(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②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③。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④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⑤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洛下:洛阳方面。这时洛阳被匈奴占领。②潸然:流泪的样子。③具以东度意告之:把晋王朝东迁的原委具体地说给他听。④居然:显然。⑤昨日之言:指“日远“的说法。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潸然流涕/临表涕零B.具以东度意告之/问所从来,具答之
C.举目见日/举头望明月D.元帝异之/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明 日 集 群 臣 宴 会 告 以 此 意 更 重 问 之
3、元帝“潸然流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选文,分析明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1、D
2、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3、有人从长安来告诉他洛阳的消息,引发了他“东度”的回忆,所以“潸然流涕”。明帝是一个机智聪颖,有爱国之心的人。
湖南长沙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武使匈奴明年 /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 /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与武决去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B
2.A
3.(1)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
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