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悉如外人 (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老人引杨氏入山(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 )
2、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民之大聚落也B.具答之C. 忘路之远近D.或以钱币乞之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4.(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__
1、(1)都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拉,带领 (4)接近
2、C
3、(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
4、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亻及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三、
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5、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
5.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①屋舍俨然 ( ) ②阡陌交通 ( )
③或请重法以禁之 ( ) ④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
有 和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__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1(1)整齐的样子(2)交错相通(3)有的人(4)这或此
2. B
3.(1)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之 不 敢 稍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2)弗之怠 弗:
(3)宋濂尝与客饮 尝:
(4)间问群臣臧否 臧: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
(2)诚然,卿不朕欺。 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译: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选用一句诗或对联来概括【甲】文字体现出来的意思,并简要说明理由。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1) 嗜:爱好 (2) 弗: 不 (3) 尝:曾经 (4) 臧: 善,好
3. (1) 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诚然,卿不朕欺。 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或“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甲】文字揭示了学习须不怕艰苦,勤学不辍的道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①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②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故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③譬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粥愠曰:“方欲拳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日:“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④,恐吾辈亦未可保。”
【注释】①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 ②富弼:人名,朝中官员。 ③醵(ju):泛指聚敛(钱财)。 ④手滑:任意放手行事。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弼愠曰( )
2.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或异二者之为 或遇其叱咄
B.吾谁与归 朝而往,暮而归
C.郡县兵械足以战守 不足为外人道也
D.未尝轻杀臣下 尝趋百里外
3.将选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译文:
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1.(1)探求;(2)生气、发怒
2.D
3.(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我正想执法行刑,却受到多方面阻扰,(将来)凭什么整治部下?
4.忧国忧民,有旷达胸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深谋远虑(或有政治才能)。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⑴写月语句 :
⑵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1. ⑴ 户:窗户 ⑵ 盖:原来 ⑶止:仅仅、只是 ⑷工:美妙
2. ⑴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 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⑴写月语句【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描写方法
【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耽:极爱好。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哂:讥笑。
1.解词
(1)有仙则名(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 (4)欢守志弥固( )
2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答: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
1.(1)出名、著名(2)是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
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 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②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①;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膏②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节选自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
【注释】 ①茹:吃。 ②膏:用油脂涂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居民鲜少( ) (2)与之酒而为之歌( )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泉甘而土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濯清泉以自洁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C. 太行之阳有盘谷 花之隐逸者也
D. 钓于水,鲜可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是 谷 也 宅 幽 而 势 阻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5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篇文章在主旨上的相似之处。
1 (1)少 (2)给
2B
3是 谷 也 / 宅 幽 而 势 阻 / 隐 者 之 所 盘 旋
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关键词“斯”“惟”“吾”“馨”)
(2)在繁茂的树下整日悠然__,在清澈的泉水里洗涤,保持自身的洁净。
(关键词“濯”“自洁”,注意语序调整)
5两文都表达了寄情山水,远离世俗,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望。材料一刘禹锡,通过陋室环境的幽静,来往友人的学识渊博,交往之纯粹,表达了自己高尚的节操。材料二韩愈通过描写盘古的清幽,生活的舒适,以及对李愿隐居盘古的肯定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3)行拂乱其所为( ) (4)衡于虑( )
(4)仆闻之 ( ) (6)主恶之 (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可以免于患乎?
3.【甲】【乙】两段选文提出论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乙】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1. 1)苟且(2)假使(3)违背(4)通“弼”辅佐(5)听说 (6)厌恶
2.(1)?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2)(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3.甲是用设喻的方式提出的(比喻论证)乙通过列举六个事例运用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丙 生于忧患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⑥。”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 ①师旷:春秋时晋国盲人乐师。 ②援:执持,拿。 ③衽:衣襟。 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戒:鉴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坐盗( ) 叶徒相似( )
乃喟然叹曰( ) 释之( )
2.下面加点的“为”字意义或用法与“莫乐为人君”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其来也 B.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以为寡人戒 D.及为相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4.文中的师旷与我们学过的出使楚国的晏子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1.因为;只;于是,就;放
2.(1)略
(2)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
3D
4.示例一: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片言只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示例二:我欣赏师旷的说话艺术。他先直话曲说,巧妙地将晋平公说成是“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因势利导,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诫的目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