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项为之强( )(2)私拟作群鹤舞空( )

(3)徐喷以烟( ) (4)怡然自得( )

2.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不试之以足B.心之所向

C.观之正浓 D. 驱之别院

3.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选文作者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三件趣事?

5你认为作者“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童年时候有过类似于本文作者的经历吗?请你把觉得最有趣的事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

1.强同僵,僵硬       比             用      喜悦的样子

2、B

3、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吞进肚子

4、观蚊 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5、原因: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便还家 (2)后遂无问

(3)无论魏晋 (4) 处处

2、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停2处)

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

3、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文中体现桃林美景的句子是 ;写出桃花源美好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桃花源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是

5陶渊明生活在整治__、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他描写之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

1-4略

5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释】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小人无朋》1. 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2.(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

妇人夫饰

灵公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灵公妇人而丈夫饰者( ) (2)公使吏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译文:

(2)逾月,而国莫之服。

(3)

译文:

3.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

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妇人夫饰》1.(1)喜欢。(2)代词,代女扮男装的行为。2.(1)君主您为什么不让宫中的人不要女扮男装呢?(2)过了一个月,齐国都城里再没有人(或女子)穿着这种服装了。3.比喻。挂羊头买狗肉。4.上行则下效;要想纠正某种不正之风,上级的以身作则比法律制止更有效。

哀溺文

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永之氓善游( ) (2)中,船破,皆游( )

(3)有顷,益( ) (4)又摇其首。溺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2)何不去之!

(3)汝愚之甚,蔽之甚!

3.文中所写落水之人为何被溺死?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哀溺文》1.(1)咸:都。(2)济:渡,渡河。(3)怠:疲惫。(4)遂:于是,就。

2.(1)其中一个人虽然竭尽全力也没游多远。(2)为什么不丢掉它呢?③你太愚蠢了,太不懂道理了。3.不肯放弃腰中钱财而被溺死。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义犬

潞(lù)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pèi)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tuó),金亡其半,涔涔(cén)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qú),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zhǒng)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②郡关:州府。③橐(tuó):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走,则又从之( ) (2)犬始奔( )

(3)返客驰 ( ) (4)金其半(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义犬》1.(1)已经。(2)离开。(3)快速。(4)丢失。2.(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3.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

崔枢不昧宝珠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始终之否?”崔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应进士:参加进士考试。②海贾:往来于海上的商人。③止:住在一起。④荷:受,承蒙。⑤脱:或许。⑥缗(mín):即一贯钱。⑦瘗:(yì),埋葬。⑧傥(tǎng):倘若。⑨窀穸:(zhūn xī)墓穴。⑩文柄:掌文权,指任秘书监。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不以外夷见忽

A. 不以/外夷见忽 B. 不以外/夷见忽

C. 不以外夷见/忽 D. 不以外夷/见忽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许( ) ②俟( )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

4.用自己的话说说王彦谟想任用崔枢的原因

5.这篇短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崔枢的优秀品质?

1.D

2.①答应   ②等到

3.我作为一个进士,所需自有官府供给,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

4.崔枢心地善良仁厚,信守诺言,不私占别人财宝的清廉品质,令王彦谟感到惊奇。

5.①不以外夷见忽 ②崔许之 ③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 ④俟无人,置于柩中 ⑤欲命为幕,崔不肯 ⑥竟主文柄,有清名

朱晖守信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2)乃把晖臂曰( )

(3)举手未敢对 ( ) (4)子孙窃怪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以妻子托来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4.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1.(1)一向,平素。(2)握,持。(3)答复,回答。(4)感到奇怪。

2. D

3.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祁奚请老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 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 D.孰可以为国尉(谁)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

A.任人唯贤 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 D.谦虚谨慎

1.A

2.D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求不已( ) (2)惟欲清净( )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1.(1)停止。(2)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