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D.其/此之谓乎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能学习一半。两者意思完全相同。

B.作者先以美味佳肴作比喻,然后引出真正要说的“学”的问题,这种写法,形象感知在先,抽象论理在后,使读者容易感知,从而将道理论说得明白易懂。

C.“教学相长”“学学半”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D.文章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略

2.B

3.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A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 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课内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自强: (3)学学半:

2、翻译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1、 旨:甘美      强:勉励    学:教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也。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止。 ②响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1、①   不,没有                     ②阻止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3、答:能答出“学无止境”“学习取得一点成绩后不能骄傲自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都可。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

2.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以/都/不闻消息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D.何/以都不/闻消息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4.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           (  A  )

3.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4.(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行( ) (2)后乃至(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2.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3.(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4.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加点的字。

①故不意也( ) ②长跪而之曰( )

2、翻译句子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列举我国历史上唐雎之外的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⑴人物 事迹    

⑵人物 事迹   

1、(1)、故不意也(   通“措”,放置    )     (2)、秦王长跪而之曰(  道歉     )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答:晏子:出使楚国 ,令楚王自取其辱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儒 雅 之 风

①《法言·君子》中说:“通天地之人曰儒。”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席慕蓉

要求:

(1)请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来%源:@~z&z# 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若选题二,请自拟题目。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以光先帝遗德( ) (2)引喻失义(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4)遂许先帝以驱驰( )

2、翻译下列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请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1、( 1)发扬光大(2)适宜、恰当((3)身份低微,见识短浅(4)奔走效劳

2(1)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2)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收效。

3开张圣听;陟罚减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4.在当时对内政建设方面(用人)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千百年前,大文豪苏东坡的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至今日,一代伟人__的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唱出了千古风流人物“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豪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千古风流人物”的世界,去领略他们的风采,去聆听他们的话语,去感知他们的心灵……

⑴【猜人物】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他诗歌中的名句;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演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

他是 。 (写人名)

⑵【写名句】仿造示例,写名人诗句。

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孟浩然 《春晓》

, 《 》

⑶【识雅号】请写出下列雅号的姓名(任选两人写)

① 圣人 ②诗仙 ③诗圣 ④三苏 ⑤诗鬼

(1)曹操

(2)答案不限,只要是名人诗句即可。

(3)圣人 孔子仙 李白诗圣 杜甫诗鬼 李贺三苏 苏洵 苏轼 苏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