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要 。

2.释词:

相委而去:( ) 舍去:( )

期行: ( ) 引之:( )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1.守信用、讲礼貌。

2.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 礼貌;拉元方

3."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公亦以此自矜 ②睨之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④但微颔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尔安敢轻吾射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

3.按要求填空

短文第一段写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卖油翁对陈尧咨高超的射技不屑一顾,主要运用 描写,为第二段两人的碰撞 。第二段侧重于语言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短文意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 的必要。(后两空答案为四个字)

赵奢说平原君

赵田部吏①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②以法治之,杀 平原君用事者③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④,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③用事者:管事的人。④加兵:兴兵侵犯。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赵奢以法治之 国弱则诸侯加兵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

3.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4.假如你是平原君,你将制定什么样的法规来约束家人,使之遵纪守法?请列举一条。

1代词,这件事,指“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   进,发,攻打    

2.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 

3赵奢:依法办事、不畏强权、忠君爱国。平原君:知错就改、采纳忠言、善于用人。(各一条即可)。

4.符合要求即可。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 《世说新语》是由____________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l)撒盐空中差可拟( ) (2)相委而去( )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4)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4.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答:

1.刘义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l)拟(        相比      )       (2)委 (  丢下、舍弃  )

(3)内集(家庭聚会        )     (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3.将下边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译文: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2)译文:  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家不回头。

4.答:  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

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字

2.解释下 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 山门圮于河( ) ⑵ 棹数小舟( )

⑶ 如其言( ) ⑷ 不亦颠乎(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略

2.⑴     ⑵      ⑶       ⑷

3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言之成理即可)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D.其/此之谓乎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能学习一半。两者意思完全相同。

B.作者先以美味佳肴作比喻,然后引出真正要说的“学”的问题,这种写法,形象感知在先,抽象论理在后,使读者容易感知,从而将道理论说得明白易懂。

C.“教学相长”“学学半”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D.文章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略

2.B

3.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 A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 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课内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2)自强: (3)学学半:

2、翻译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1、 旨:甘美      强:勉励    学:教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3、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也。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止。 ②响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

译文: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1、①   不,没有                     ②阻止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3、答:能答出“学无止境”“学习取得一点成绩后不能骄傲自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都可。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

2.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以/都/不闻消息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D.何/以都不/闻消息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4.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           (  A  )

3.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4.(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5.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

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6.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7.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

8.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并写出两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行( ) (2)后乃至( )

(3)相而去( ) (4)下车之( )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1.(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2.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君③君    君  

3.(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4.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