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乙】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②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③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④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⑤。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                      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

注:①[僦( jiù)居] 租房。 ②[定卜] 指定居。 ③[ 牗yǒu ] 窗子。 ④[ 雕绘 ]指刻意修饰文字。 ⑤ [ 适 ] 适意。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饮少辄醉  辄:_______

(2)作亭其中  作: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佳木秀而繁阴.娄水之阴.

B.四时之景不同 闻之,欣然规往

C.自田野登朝 自.富阳至桐庐

D.盖去县三十里 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野芳发而幽香 翻译:______

(2)今公于此山日亲 翻译: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亭”,【甲】文介绍亭名的由来是“ ① ”,【乙】文提到亭名缘自“ ②  ”。 【甲】文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抒发的”醉翁之意“是 ③  ,而【乙】文则通过说古道今,表达的”悠然之意“是 ④  (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1(1)就   (2)建造

2C

3.(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2)现在淀山公对这座山一天比一天喜欢。

4①太守自谓   ②(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   ③示例:欣赏山水的乐趣   ④示例:悠然闲适(或“随遇而安”)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 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 )

(2)居数月( )

(3)人皆吊之( )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

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1(1)擅长  (2)经过  (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带领

2.(1)这怎么就不是 好事呢?  (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战死沙场。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

5.是想告诉人们,福祸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 面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但少闲人

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

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 _____________ (事),这是事之雅者; _____________ (景),这是景之美者; ___________ (情),这是情之深者

4.文中“闲人”指谁,该如何理解?

答:

5.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①想到    ②睡   ③一起   ④只,只是

2.略

3.月夜行步   月色如水   发闲人之叹

4.指作者与张怀民,能超脱尘俗以豁达的胸怀应对事物。 

5.略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来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 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 林寒涧肃(肃:严肃)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绝:哀转久绝  群响毕绝

C.故:故渔者歌曰  两狼之并驱如故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4.把 阅读 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

(2)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

5.文中第三自然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1、D    

2、B    

3、A     

4、略  

5、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惟一女远适他乡 惟吾德馨B.老者暴卒 卒之为众人

C.乃俱归 男友分,女有归D.乃葬于老者之侧 乃不知有汉

2.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猴子从家里一直哭到乡里,乡里人也跟着掩面哭泣。

B. 猴子在乡里哭了一遍又一遍,乡里人帮它一起哭。

C. 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人于是资助掩埋了(老者)

D. 猴子一遍又一遍的哭声惊动了乡里人,大家竟然资助掩埋了(老者)

3.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

2. C

3.略,围绕感恩,合理即可。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加点的字。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良______________(3)绝巘多生怪柏 绝巘 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物理知识我们知道,修建水力发电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水流大和落差大。请你根据《三峡》一文,说说三峡是否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为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缺”,中断的意思.(2)良,真,实在(3)极高的山峰

2. (1)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使乘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

3.理由一:水流急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世说新语》两则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下车引之

(3)元方入门不顾 (4)未若柳絮因风起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3、[甲]文中用 , 等词语营造了一 种融洽,欢乐,轻松的家庭气氛。 [乙]文中元方是从 和 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4、《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你是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1(1)相比   (2)拉     (3)回头看    (4) 比不上  

2、 (1)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得分点“期”“委”“去”)

 (2)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得分点“内集”“儿女”“讲论文义”)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填两个即可)

         信用和礼貌(无礼和无信亦可)

4、(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例:认为元方有理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况且失信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怎能应一个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可以表现其胸襟宽广,有涵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③矣!予助苗长矣。”其子往视之,苗则槁④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揠(yà):拔 。②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③病:劳累。

④槁(gǎo):枯死。

1. 用“/”给下面两句话划分句内停顿。(每句划一处)

(1) 吾忘持度! (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自度其足( ) (2)至之市 ( )

(3)及反 ( ) (4)非徒无益( )

3.翻译下列句子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其子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从乙文中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其寓意是:

1(1)吾/忘持度!(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2.(1)量   (2)去 ,往 (3)同返,返回  (4)好处,益处

3.(1)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他的儿子去一看,那些禾苗都枯死了。

4.拔(揠)苗助长(1分)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甲】文选自南朝宋_______组织的一批人编写的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____________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言贤母使子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刘义庆 《世说新语》

2、①相约同行。②退休回家。

3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这句话是说贤良的母亲 能够使儿子成为贤良的人。

4、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幼时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项为之强 ( ) 2.留蚊于素帐中 ( ) 3. 盖一癞蛤蟆也( )

4. 鞭数十( ) 5.以土砾凸者为邱(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你认为作者小时候能够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略.

2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3物外之趣

4鹤立鸡群;风声鹤唳;晴空一鹤排 云上(一个成语一句古诗也可以)

5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