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山东省荣成第三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九年级(五四制)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②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羲之之书晚乃善 与朱元思书
B.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方其远出海门
D.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羲之之书晚乃善
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C.又尝自休于此邪 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D.今为州学舍 不足为外人道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一句话写在下面并谈一谈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
1.C
2.A
3.略
(16届山东省禹城市第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陈晋之读书法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清· 陈善《扪虱新话》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遂无书不读 ( ) ②然旋读旋忘( )
2.翻译下面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3.你从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于是,就 但是
2.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3.示例:读书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精读记牢,积少成多。(不要求快求多,要扎扎实实记牢。不能囫囵吞枣,否则就没有效果了。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16届四川省安岳县永清责任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实在)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丈夫的父亲)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年轻人,指他的学生)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
1.填空:
甲段文字选自《 》,“说”是古代的一种( ),跟现在的( )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作者( )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乙段文字选自《 》
2.在甲、乙段中分别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甲: 乙:
3.写出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
(1)苛政猛于虎也 ( ) (2)昔日吾舅死于虎 ( )
(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4)子之哭也 ( )
4.翻译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5.甲段文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读了乙段文字,你对孔子有怎样的评价?
1.捕蛇者说,文体,杂文,柳宗元,唐,礼记。
2.甲: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乙:苛政猛于虎也
3.(1)比(2)在(3)等待(4)你
4.(1)谁知道赋税的祸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2)孔子经过泰山傍边,有一位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5.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开放题,可答孔子有同情心、善于启发学生等。
《公输》节选
《墨子》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日:“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子墨子曰( ) (2)愿借子杀之( )
(3)吾义固不杀人( ) (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
(2)吾既已言之王矣。
3.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4.墨子抓住公输盘哪句话加以批驳?
5.“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
1.(1)先生,对男子的尊称。(2)第二人称,你。(3)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4)楚国的别称。
2.①你有什么见教呢?(2)我已经把攻打宋国的打算告诉楚惠王了。
3.“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
4.“吾义固不杀人”。
5.“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苦其心志 苦:
(2) 曾益其所不能 曾:
(3)衡于虑 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3、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说明。
略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 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将上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人不知而不愠( ) (2)博学而笃志( )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B.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C.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恕乎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你认为“吾日三省吾身”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2(1)生气,发怒 (2)忠实,坚守(注意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积累。)
3.B
4(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凭此做 老师了。(2)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5有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对人忠诚、讲究信用、善于学习依然是指导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的准则。常常进行自我反省,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会大有益处。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出自《 》,作者是南朝宋时期的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去后乃至( )
(3)尊君在不( ) (4)待君久不至( )
(5)下车引之( ) (6)元方入门不顾( )
3、翻译下列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请分别归纳本文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5、阅读本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1、《世说新语》刘义庆
2.(1)放弃 (2)才 (3)同“否”
(4)等 (5)拉 (6)回头看
3.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4.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
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5.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1(1)说通悦 愉快、高兴 (2)愠 生气 埋怨
(3)反省 (4 )越过 超过
2 (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3、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舍生而取义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并怡然自乐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①不必为己 ②二虫尽为所吞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甲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一切井井有条、和谐有序、安定平静。
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子奇治县》,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县。②决之:决断政事。③廪:仓库中的粮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思)B.委而去之(离开)
C.追者反曰(通“返”,返回)。 D.遂败魏师(军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夫环而攻之 夫以老者之智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 铸库兵以作耕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乃起兵击之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子奇采取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等措施使“阿县大治”
D.[乙]文中“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
1.B(委:放弃。去:离开。)
2.A(都是句首发语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3.B(【甲】文的中心论点和结论说反了。)
4. ①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②追赶的人返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
5.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